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失伴,情绪低落,终日抹泪叹气。我们子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屡次劝慰母亲,然没什么效果。重阳节那天,二哥提议说,我们开车,带母亲到附近山上秋游登高,纾解她的情绪吧,大家纷然赞同。
那个上午,秋阳朗照。我们兄弟驾驶两辆小车,带上年近七旬的母亲,顺着平坦的乡村公路,一直向西驶去。我们所去的地方叫观音岩,是本县一处有名的旅游地,山上林木荫翳,古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风景优美。
沿途的田野里,稻子都收割了,稻茬齐刷刷地排布朝天,雀鸟在田间欢蹦觅食,田埂上不时可见一簇簇野菊花,花朵鲜黄明艳。村庄中,农人们忙忙碌碌,将收割的稻子铺晒、碾压、打场。我看着这样的情景,想到母亲就是在这样的苦劳中一直到老,老来又分伴,不禁对身边的她格外怜惜起来。
车到山前,我们下车,买景区的门票,然后搀母亲爬山。在山腰的寺庙里,施舍钱币后,母子膝跪团蒲,向着菩萨揖拜,叩首。母亲嘴里念念有词,她在向菩萨祈福,祈求菩萨护佑子孙工作学习进步了。
快到山顶,展眼出大片开阔的坳地。坳地地形如撮箕,南、东、北三面,远远地有山梁横亘,西面低平敞开,正对我们上山的路。坳地中间,有一条小溪,溪水自西向东潺潺流动,水流清澈,清晰可见水里小鱼翕忽游动,水底石头卧伏,石缝间螃蟹爬动。远处山梁上草木青秀,我们匍匐溪边掬水抹脸,母亲也学我们掬水,我看她凝重的心事有些化开,便感觉有些欣慰了。
小溪右边,不远处草地里,看去是如馒头般层层叠叠的小坟包,这是山上和尚尼姑们死后的埋葬之所吧。坟包附近几座低矮的砖石尼姑庵静默着,我们走近看,庵内空无一人,粉白墙壁上用烧过的松枝画些黑色的字符。
左望,坳地左山梁下,有几块稻田、一口小水塘,水塘边有一座用木头支撑、茅草编墙盖顶的尼姑庵,庵前小土场上,一身着灰色袈裟的老尼姑,佝偻着身子用连枷翻打绿豆。我们好奇,远远走去探访,老尼姑说她姓朱,今年八十五岁,坟包附近的庵都是她化缘请人建的,因那地方人来多,不清静,她就搬到山梁下建草庵而居了。草庵内,床上杂物堆满,床边放一把大的竹靠背椅,她说她晚上睡觉从不上床的,只是躺在竹椅上打一下盹即可。她的生活方式实有些古怪了,老人毕竟看破红尘的人,她给母亲讲许多人死如灯灭、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我看到母亲眼睛有些亮起来。返回下山时,她脸上开朗多了。
父亲去世那年的重阳节,带母亲秋游登高,子女陪伴、秋景移情、道理彻悟,使年迈的母亲终于从丧伴的悲痛中振作起来了。
□李甫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