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集报记录共和国壮丽成长史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9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集报记录共和国壮丽成长史
——北京报友们的爱国情
 

走进东城区角楼图书馆一层,第一眼便可看见“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精品报刊收藏展”的展板,随后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本本陈旧的杂志,仿佛把人带回波澜壮阔的解放历程、难忘的开国大典、艰苦创业、改革开放、申奥成功、辉煌时代……就像一部纪录片,向人们讲述从奏响胜利凯歌,到改革开放的光辉岁月,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

老报纸记录新中国成立70年历程

漫步“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精品报刊收藏展”,一股淡淡的报油香直面扑鼻,仿佛使人置身于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程中。

此次精品报刊收藏展展出了自1946年起,各城市的解放历程、新中国诞生至今70年来辉煌成就等相关内容的报刊,所展出的80余框200余份报纸,真实、直观地呈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在展览现场,记者采访了主办此次展览的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副会长范光永。他说,这些老报纸所呈现的真实历史是鲜活的,它跳跃在纸上,植根于民间,虽然报纸已经发黄、破损、模糊,但历史却依旧激荡人心。报友们为这次展览付出了大量心血,特别是老报纸收藏家们从全国各地赶来,拿出自己收藏的珍品,不计任何报酬地为办好展览建言献策。

这样的热情来自于何处?范光永表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这些报友们想借这次‘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精品报刊收藏展’的举办,让历史说话,让沉寂的新闻纸‘活’起来,用一张张老报纸,还原历史。”在范光永看来,收藏报纸的初衷之一,就是因为报纸真实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报纸是历史的日记,新闻是历史的真实记录,牢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这样的记录远比任何教科书更让人信服。

老报纸的展出,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感受颇深。特地从外地赶来参观展览的王先生说:“参观老报纸展是一次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用老报纸来诠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珍贵的史料来警醒全国人民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是一次很棒的爱国主义教育。”

记者注意到,有一位年轻女性观众看得格外仔细,当记者上前攀谈时,她说自己是一名教师,“可以带孩子们来参观,老报刊展就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废品堆、地摊上抢救老报纸

精品报刊的展出,能够警醒世人正视历史,珍爱和平,这也是报友们共同的心愿。但这些老报纸的收藏可是不容易。大多都是集报人从废品堆、地摊上、夹墙里、烟道中抢救而来。范光永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范光永,在北京城乃至全国的老报刊收藏圈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从1987年起至今从事老报刊收藏研究和利用,老范主要收集明清、民国老报刊,兼集现代报纸创刊号、号外等,北京出版的老报纸、红色老报纸是其主要特色。

在此次的精品报刊展上,一框1949年10月1日、2日、3日的三份《人民日报》,特别引人注目。“这是我20多年前,从潘家园地摊上收来的。”范光永回忆道,“它珍贵所在是散装的,不是合订本,没有裁剪过尺寸,这也是我一直想收藏的那种报纸。回家就拿报纸专用塑料袋保存起来了。”当时一个月工资仅有80元的他,一气儿花了300元买了三份,以至于他回家都没敢跟家人说。

这只是老范收藏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后来,红色报纸系列成为了范光永的一个专题收藏。

十年前,1945年5月的一份《晋察冀日报》记载着中共七大开幕时的盛况。1995年入党的范光永,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他托朋友、走地摊,最终,几经周折,变卖了两份珍藏的报纸,加了8000元,换得了这份记载着中国共产党难忘时刻的报纸。

范光永喜爱收藏早期报纸,收藏的清代报纸近200种,清代各时期的邸报均有收藏,藏有一份最早出版的报纸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大概10年前,潘家园的一个旧书商告诉他,一个朋友手里有一份明代的邸报。他立即联系终于得到了明熹宗天启七年六月二十五日的邸报。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先生看到此报也非常惊讶,称这是一次重要的发现。在“邸报”的注文内标明集报家范光永收藏。集报人的名字和报纸进入现阶段大学教材的恐怕还不多见。正如方汉奇的《记新发现的明代邸报》文章的结尾处写的:这是集报界对新闻史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们的功劳,是十分值得感念的。

每个报友都深藏着一份爱国热情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新华日报》的头版报纸,这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专题……”1954年5月出生的蔡立群,是一位集报近20年的老报迷。

“我家里的一面墙书柜里,只是搬家时候留下来的一部分。之前的很多报纸光卖就卖了1000元。”说起搬家时候的那次“损失”,蔡立群很是后悔。

1954年5月的一天,蔡立群出生于北京,他从小就喜欢读书,13岁就读完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10余本名著。他总会随身带上本书,忙里偷闲看看,还经常绘声绘色地给小伙伴们讲上一段小故事。

蔡立群参加工作后,每月发完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新华书店买书,阅读时看到好文章就剪下来,分类贴在日记本里。1976年4月,蔡立群看到一本杂志整本书内容都挺不错,剪哪篇呢?左看右看,就是不忍心下剪子,他心想:“许多好书剪完后不成样子,尤其是年代久远的老书,一剪子下去反而给毁了,何不搞收藏呢?”于是,他紧衣缩食,四处收藏报刊。

蔡立群收藏的报纸除了国家大事,还非常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港珠澳大桥启用、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等等,只要是国家发展的大事,他均一一从报纸上剪下,并做成专辑,做工之精细、资料之详尽,着实让人爱不释手。 因为做的剪报太多,蔡立群家中的书房、小房间里都摆满了文件夹。

“我做藏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做个记录者,记录国家的变化,记录人们关心的大事,经常翻翻看看,既可以增长知识,也是报友对祖国的一份热爱。”蔡立群笑着说,家里每年都会订阅好几份报纸,有时候还会去社区办公室“搜刮”报纸。

蔡立群集报剪报近20年,他收藏报纸10多类、成千上万份,制作成专题近千册。收藏报纸让他成了小区里的“百科全书”,常常有街坊邻居来参观欣赏,每次他都热情地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内容。蔡立群告诉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自己肯定会收藏好每一份相关的报纸,做好记录。“报纸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者,收藏报纸就是收藏历史,我和报友们会把这个爱好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白莹/文 彭程/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