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母爱悠悠
亲历交通巨变
■征稿启事
万物有灵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9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历交通巨变

 

我从小生活在京郊平谷北部山区,亲历交通出行的变化,对祖国壮丽发展70年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更深的感受。

记得第一次坐公交车是父母带着童年的我,到离县城不远的亲戚家串门。那时的公交车只通往公社所在地,早、晚各一次,要走5里山路到车站,才能坐上汽车。坐在飞快的汽车上,看到山外精彩的世界,看到路边魔幻般向后退下的白杨树,我喜悦兴奋的心情至今不能忘怀。但当时出门坐车是一种奢望,山区百姓出门多数还是靠走路、骑毛驴。

第一次坐小汽车到村里,是我上小学时的一次偶遇。在去供销社买文具回来的路上,一辆老“上海”轿车突然停在我的身旁,司机下来问路,我有幸当向导,坐了一回小轿车,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第一次坐火车是1977年,哥哥当兵走后第二年秋后,母亲想念在部队服役的哥哥,嘱咐我给哥哥写了封到部队探亲的信,随后15岁的我便带着母亲去找哥哥。

当时通讯不方便,出门全靠一张嘴。我和母亲从家乡倒了3次公交车到北京站,从北京站坐了17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到了包头,又从包头坐汽车通过摆渡船跨过黄河。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哥哥当兵所在的内蒙古四子王旗哨所,了却了母亲的思亲之情。

当我带着母亲平安回家的时候,舅舅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说:“我真害怕你们娘儿俩走丢了啊”。

我爱人的家乡在四川西昌,过去探亲从北京得先到成都,然后再倒车到西昌,行程50多个小时;进入新世纪有了直达火车,行程缩短了10多个小时,还能坐卧铺,轻松方便了许多;前两年有了从北京直飞西昌的民航客机,3个多小时后就能与亲人见面。

时光荏苒,我的家乡通往外界的路也由窄变宽,由土路变柏油路,村民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来来往往“村村通”的公交车,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交通出行之变的背后,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基建水平快速提升的最好见证。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从“骑着毛驴上北京”,到“坐上火车去拉萨”,再到3万公里高铁基本覆盖80%大城市、“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陆地飞行”、国产大飞机C919一飞冲天的历史跨越。可以说,人们已经实现了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交通出行好比一个万花筒,一个放大镜,透过它,你能看到新中国壮丽发展70年的巨变。

□安有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