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暖心的 食谱
梁晓声的“闲书”论
■征稿启事
从偷着吃到劝着吃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9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偷着吃到劝着吃

 

儿时,家中生活困难,主食根本不能满足裹腹的需要,副食更是少得可怜。为了能解解馋,偷点心吃的情形在我的脑海里储存了40多年,至今仍难以忘怀。

在我的童年时代,记忆中的糕点就是平时家乡的人们俗称“疤瘌饼子”,学名桃酥。那时,到了春节,家里再穷也要三姑、四姨、六舅的走亲戚。礼品一般都是到供销社买一个盛有2斤桃酥,上面盖有红纸,看上去喜庆漂亮的果匣。

当时,桃酥每斤0.6元,果匣0.15元一个。在那一穷二白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可别小看当时价值只有1.35元的桃酥果匣,在乡村那可算是高档礼品了,不到年节,一般百姓舍不得买,更舍不得吃。因此,走亲戚串门用的果匣也就你送我,我送你,一个果匣来回转动,搞车轮战。

亲戚送来的果匣,父母一般都锁在大板柜里,目的无非就是怕不懂事的孩子们偷吃了。如何能偷吃到果匣里的点心,也就成了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们用心琢磨的事情。首先是暗中窥探父母藏钥匙的地方,然后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打开柜锁,将果匣取出。果匣虽然用纸绳五花大绑,但也不是天衣无缝,将果匣两头的纸绳往边上拨一拨,就能探囊取物了。怕大人发觉,露了馅儿,开始只敢偷一点点吃,馋虫作怪,经不住点心的诱惑,三番五次下来,果匣的内部就有些空了。当父母拿出果匣准备走亲戚的时候,一掂分量不对,一摇哗哗作响,顿时火冒三丈。他们知道懂事的哥哥姐姐是不会做这种鸡鸣狗盗之事的。做贼心虚,在父母的追问下,我只得认罪。偷吃了点心,自然就少不了父母的责怪和屁股上的巴掌了。

儿时偷吃点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责怪儿女也不是父母所情愿做的事,纯属日子难过,迫不得已而为之。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对于孩子们来说,偷点心吃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当下孩子们已无法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辛了。当给孩子们讲述吃不饱、穿不好,挖野菜、打猪草,割山柴、起大早的童年往事时,他们也不屑一听了。

偷点心,只是儿时生活的一个插曲,它记录了儿时的渴求与顽皮,也记录了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民以食为天,没有什么比吃更重要。追忆艰难岁月,看看现在的孩子们吃饭不但能随便吃、挑样吃,还得哄着吃、劝着吃的幸福生活,深感新中国壮丽发展70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之快,百姓生活之美,更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的庄严与神圣。

□安有平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