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退役军人徐定海:自主创业又推多项创新
北京榜样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8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役军人徐定海:自主创业又推多项创新

 

“自主创业两年多,获得七项创新技术,我现在想的是尽快将技术定型投产。”在西三环边上的公司里,徐定海指着两年多的创业成果对记者说。

徐定海,1966年9月出生,1985年9月入伍,原海军某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长,2016年9月退役。现北京海智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从军31年成为技术大拿

徐定海长期从事舰船装备论证研究工作,是本单位舰船动力工程和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授权专利15项。在学术刊物、国际会议、国内重要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被评为研究院一级科研功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级岗位津贴。

作为某型舰艇主动力系统研制工程的主要课题人员,徐定海解决了主动力对中、水泵吸高、系统监控等一系列重难点问题,该艇顺利出口南亚某国。

作为驱逐舰电站改装课题的核心人员,徐定海攻克了汽柴并车这一核心难题,大大提高了该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作为大型驱逐舰动力电力系统方案论证的课题组长,他创新提出全优方案,并解决相关关键技术。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创立舰船装备综合保障专业领域和行业机构,有力推动提高舰船装备完好性。将可靠性仿真评估与高精度测量有效结合,解决了舰船关键设备的可靠性难题,提出并推进数据化、信息化、模型化的论证方法,加强论证评估的手段建设,促进装备论证和研制把控能力提高,在舰船行业享有很高的声望。

在部队工作31年,退役时徐定海选择自主择业,成立北京海智元科技有限公司,朝着实现舰船机电装备“全面信息感知、可靠信息传输、智能信息利用”的方向继续做更多技术研发。

自主创业两年结硕果

2016年退役后,徐定海希望将此前的理论专业应用于实践,继续为提高国内舰船装备技术贡献一份力量。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舰船能全球部署,而我们的舰船只要远航就得让设备厂家跟随保障?”徐定海认为,智能舰船、无人船舶将是今后舰船发展的趋势。他找来战友马守军,联合江苏常熟行业内一家上市公司,走上技术融合发展的道路,开始了自主创业生涯。

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创新技术,徐定海和团队两年多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电气信号监测模块”技术的突破上。

“自主创业后,我和团队首先想做的就是电气信号监测模块,因为舰艇机舱各种元器件多,线路复杂。如果能够发明一个模块进行监测,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徐定海说。

该模块的电气信号分析法为非侵入式,可靠性高,容易与电力启动控制装置或保护装置集成,填补了国内空白。模块有直流变频和交流两型,其中交流型已投入运用。

提及这项创新技术的突破,徐定海记忆犹新:“马守军是公司联合创始人,也是公司的技术总监。他为了做实验突破研发难题,连续多个夜晚通宵鏖战。最终该创新技术成为我们的黑科技,有了它可以快速判断故障。”

两年来,徐定海带领公司有了振动噪声监测模块、智能温度监测模块、局域气体监测模块、集成式动力装备数据采集及网络传输系统、燃油进水智能监测及处置装置、动力电池智能评估及自动补水系统等创新技术。

徐定海说,振动噪声监测模块主要针对舰艇平台中大型动力、电力重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使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时频分析手段,结合故障模型知识库和机器学习等高级综合分析方法,达到最优的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的分析结果。目前,该模块有无线和有线两种,无线振动传感器使用以MEMS敏感元件,避免了现场布线的困扰,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有效地控制费效比。两型设备已被市场采用。

智能温度监测模块有效解决传统测温方式无法准确监测到动力装备内部运动件温度的难题,已应用于新一代舰用柴油机试验平台。

局域气体监测模块实现对密闭舱室空气质量及异常气体泄漏进行智能监测,起到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的作用,精度可达PPB级。该装置同样适用于公共安全领域。吸气式激光感烟探测装置采用激光烟雾探测技术,实现高灵敏度的极早期中压电气火灾预警。吸气式激光感烟探测装置已应用于无人艇。

一项项创新技术,凝聚了徐定海团队的心血。创业两年多,徐定海就这样带领一班人先后完成了“大型无人艇机舱设备健康管理系统”、“基于体波技术的舱室空气质量智能监测装置”、“舰船电动辅机状态智能监测装置”等1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有7项。目前,公司研发的部分技术已转化成产品,向舰船供货。

下一步,徐定海想把相关的资质和质量体系拿下来,让产品成熟化,远景目标是将公司做成行业领头羊。

打造“永远的家文化”

创业之初,资金是徐定海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前在研究所时,许多科研项目由上级机关指定,不用担心项目资金和下属的生计问题。自主创业后,他直接面对的就是企业效益、员工待遇。一个刚成立的公司,没有知名度,也缺乏产品,如何才能维持运营?

“团队意识、敢打硬仗、不怕吃苦是我们在部队学会的精神。”徐定海说。在最初的艰难时期,当公司资金不足时,徐定海就拿出自己的退役金和家庭积蓄填补,项目不多,他就四方奔走,各处争取项目,终于熬过了一个难关又一个难关。

“以前在部队,就有家文化,现在我把这种优秀文化移植带过来,在企业倾心打造‘永远的家文化’。”徐定海说。

徐定海为了让大家吃上可口的家常菜,特意聘一位军嫂厨师,为大家做好一日三餐。“徐总在这里就像是我们的大哥。”员工刘鸿鹏说。每次员工有喜事或者遇到困难,徐定海总是率先出面。一员工前年结婚,经济上有困难,他听说后借着发红包的名义资助6666元。一些外地员工在京租房有困难,他会筹措资金帮助解决住房问题,员工只需象征性交一些房租。

此外,军人出身的徐定海还有着“部队情节”。公司招人时,招聘信息上总是加一句“退役军人优先”。如今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已经接纳安置了3名军转干部、3名军休干部、2名复员军人、2名军人家属就业。“我们都是军人,也都是兄弟姐妹。”徐定海说。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