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蛋壳雕技艺的历史与现代发展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8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蛋壳雕技艺的历史与现代发展

 

1.蛋壳雕简介

蛋文化是我国吉祥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鸡蛋古代俗称“鸡子”,与“吉子”谐音,自古以来寓意吉祥如意。蛋壳雕简称“蛋雕”,是我国传统文化民间美术,与绘画类彩蛋不同,蛋雕以刀代笔,在鸡蛋、鸭蛋、鹅蛋、鸸鹋蛋、鸵鸟蛋等各种禽类蛋壳上融入文化图腾、书法、绘画、剪纸、版画、雕塑等艺术,综合运用阴阳刻、影雕、浅浮雕、镂空雕、内雕、组合拼雕、染雕等多种技法,创作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

2.蛋壳雕的历史渊源

蛋壳雕,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工艺美术之一,据考古发现,非洲鸵鸟蛋蛋壳雕距今已有6万年的历史了。

我国最早关于蛋雕的文献距今也有2500年的历史了。蛋雕是我国传统文化技艺,古代称为“雕卵”、“镂鸡子”。在我国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成书的《管子·侈靡》中有记载“雕卵然后瀹之”,雕卵即蛋雕,意思是先用工具在生鸡蛋上刻图案,然后煮食,主要出现在古代大富豪家,形容生活奢侈。

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当时南北方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交融,蛋雕逐步演变为重要节日——“寒食节”的节日民俗,南朝梁宗懔著的书《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寒食节“镂鸡子”习俗。

隋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染刻技法的蛋雕,唐宋时期寒食节发展鼎盛,蛋雕作为一项重要节日民俗,伴随寒食节被民众所喜爱,白居易描写寒食节民俗的诗《和春深》有描写蛋雕“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同一时期,由于在蛋壳上绘画相对容易些,蛋壳画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到了清代,除了在寒食节使用外,绘画蛋与生子婚娶相结合,成为吉庆、美观和富贵的一种表征。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语》卷二十有:“石崇雕薪画卵,侈为豪奢。今人男女行聘,及生儿为汤饼之会,皆绘五色鸡卵,作吉祥故事。予见贵家生儿。每一卵画杂剧一。 盛以丝络,悬以竹竿,凡数百枝,抑又甚笑”。可见,与复杂费工的蛋雕相比,绘画彩蛋因其创作方便,在民间广为流传。而蛋雕由于工序复杂,难度大,成品率低,在民间发展缓慢。但明清时期京城民间已有高精水平蛋雕,乾隆年间(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记载:“余尝于灯市见一灯,皆以卵壳为之,为灯、为盖、为带、为坠,凡计数十百枚。每壳必空四门,每门必有榱栱窗棱,金碧辉耀,可谓巧绝。” 当时在北京已出现精致的镂空拼雕蛋雕灯,精巧绝妙。另外,在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年),湖南黄熙在鸡蛋壳上用蝇头隶书小楷浅刻唐太宗《小山赋》。后来,受社会及市场的影响,蛋雕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绘画彩蛋,光绪年间(1875-1908年),北京有彩绘京剧脸谱和“十二生肖”的彩蛋在市肆出售。

民国时期,北京城内,染红蛋常作为小孩出生后“洗三”(出生后三天)日的添盆习俗的物品使用,以图吉祥。而蛋雕在全国只有零散少数艺人从事,主要分布在沿海及运河沿线。

改革开放后,北京工艺美术厂开始把国画与蛋壳相结合创作绘画彩蛋,出口创汇。近几十年来,随着技术进步,部分艺人开始尝试在蛋壳上综合运用复杂技法雕刻,艺术价值得到了大大提高,广受民众与收藏家青睐。目前北京有三项关于蛋壳文化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是东城区的“北京彩蛋”、西城区的“彩蛋绘制”和海淀区的“蛋壳雕”。

3.蛋壳雕的价值与技艺特点

一件物品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材质本身,而在于人们赋予在上面的智慧和创造力。蛋雕的原材料很简单,就是各种蛋壳,工具则以刻刀、微钻等为主。虽然原材料成本低廉,但蛋雕作品的制作,却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

蛋壳雕的价值主要有五个方面:

历史文化价值。蛋雕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大部分时间伴随寒食节在民间流传,清朝北京民间蛋雕水平领先全国。这对于了解古代民间文化演变、节日习俗、民众生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艺术审美价值。蛋雕是雕刻领域中的另类技艺,受弧面和薄脆材质影响,要创作出精品需娴熟的雕刻技艺和美术功底。蛋雕精巧别致,技艺精湛,传统深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文化传播价值。蛋雕融入传统吉祥文化、科普知识和当代社会热点文化,设计充分考虑到作品作为文化交流和馈赠礼物的价值。海淀蛋壳雕已成为国际蛋艺术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收藏价值。由于蛋雕工艺独特,每件精品都来之不易,往往耗时数十天才能成功一件。这也使蛋雕这一民间技艺充满生机,获得更多人的青睐和欣赏,逐步成为藏家认可的珍品。

社会价值。蛋雕材料易得、价廉,入门较易。蛋雕创作是很好地疏通压力的渠道,能磨炼专注、耐心、平和的心态。吸引更多的人创作蛋雕既能宣传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也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在设计创作中展现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传播美学正能量。

蛋壳雕由于材质和技艺的独特,具有自身的特点:

天然原生态。蛋雕是以鸡蛋、鸭蛋、鹅蛋等天然禽类蛋壳为载体的精雕技艺,主体材料方便易得。它的设计循物造型,综合考虑蛋壳本身的色、泽、质、厚、形等特征,反映出其天然美韵。

技艺难度高。由于蛋壳为弧面,在设计构图需考虑到图形的变形,需要根据透视原理适当放缩。另外蛋壳薄、脆且没有韧性,雕刻过程中易碎,与其他雕刻截然不同,难度加大。除了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和雕刻功底,还需要雕刻者自始至终保持心态平和、心静、平稳、下刀准确、如履薄冰。

工艺精湛。蛋雕镂空作品精巧别致、构思巧妙;影雕蛋雕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蛋壳雕近年曾多次在工美行业比赛中获奖,也以其中国特色风格逐渐被世界各国蛋艺术界所熟知。

内涵多元性。蛋雕内涵题材丰富,以蛋壳为载体把海淀地域风景、我国传统吉祥文化、科普知识、党建廉政文化、等内容融入,雕刻细腻、艺术表现力极强,是非常好的文化载体。

师徒传承性特点。蛋雕的精髓通过师徒口传心授习得,非自学所能掌握。蛋雕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也包含家庭传承和教学活动传承。随着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承方式也更加灵活,使得国外的蛋雕爱好者也能方便地咨询,已有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传承人通过网络拜师跟随本人学习。借助“互联网+”,中国特色蛋雕逐步走向世界。

4.蛋壳雕的现代传承

近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各地都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蛋壳雕迎来了新的机遇。国内多个省市都把蛋雕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政府投入力度大,使得蛋雕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现在公众面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守是唯一出路。创作只是这项手艺的前端,推广才是这门艺术真正“落地”的途径。如果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趣形式把蛋雕融入进去,必定会吸引着更多人去体验尝试。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生活压力很大,蛋雕是一个很好的疏通压力的渠道,在雕刻的过程中还可以磨炼专注、耐心、平和的心态。

此外,通过蛋雕不仅可以宣传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也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能在作品的设计创作中展现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传播美学正能量。通过工会组织深入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社区等开展各种蛋雕展览和手工个体验活动,大大激发了群众的创作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渴望。

现代短视频多媒体平台也为蛋壳雕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直播等,国外的爱好者们也能够有机会了解中国特色蛋壳雕的制作过程,吸引了大批观众。

主讲人介绍:

毕凯,北京海淀非物质文化遗产蛋壳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作品曾获2018年“劳动光荣 向时代致敬”首都职工艺术作品展一等奖,2017北京“工美杯”北京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银奖,2016年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大赛金奖。他的鸡蛋壳作品《蒙娜丽莎》被拍卖1.6万元,全部捐赠给儿童自闭症研究的基金会。他长期以来致力于蛋雕文化的传播,曾多次在社区、学校等地进行传播。

主讲人:毕凯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