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当好排头兵 永远不掉队
大山里的“育林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8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好排头兵 永远不掉队
——记全国技术能手、首钢矿业公司杏山铁矿掘进台车司机侯禹合
 

“曾是优秀士兵,如今争当技术尖兵。”在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舞台上,他身姿笔挺、步伐轻盈、操作熟练,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停止,他像突出重围打了一场胜仗,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如今,首钢矿业公司杏山铁矿“90后”掘进台车司机侯禹合脱下绿军装,扎根新战线,“退伍不褪色”,靠着军人的品格和意志在自身岗位上开创了新天地,成为了2019年的“全国技术能手”。

军旅生涯的好兵

2011年,20岁的侯禹合参军到部队。回忆起当兵的日子,他说:“兵营训练非常辛苦,尤其是端枪站姿的训练,至少一个多小时,初期都是流着泪咬着牙完成的。”一次5公里负重越野,侯禹合正好赶上拉肚子,跑到一半就已经掉队了,最后班长又折回来找到了他,背起他的装备,拖着他完成了训练。“到达终点时,我和班长都已经站不起来了,当时班长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一直谨记,‘咱们当兵的永远不能掉队’。”在后来的训练中,不论多苦,侯禹合都要坚持到底。他也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侯禹合笑称,两年军旅生涯中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让他这个“白面贾宝玉”变成了“黑旋风李逵”。可如此换来的能吃苦、肯坚持的优良品质,让侯禹合感叹“受益良多”,直到如今,在新岗位上挑战自我的他,仍把班长说的那句话当成是自己的座右铭。

地采前线的新兵

2013年12月,侯禹合来到杏山铁矿,成为了开拓作业区一名井下掘进台车司机。地采工人永远要和艰苦的环境挂钩,尽管在部队期间,身体和意志都得到了历练,但工作初期的侯禹合还是不能完全适应井下的环境,每次下到地下几百米深处,都会感到未知的恐惧。“克服这样的环境,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这个当兵的。”他说。

2014年初,正是杏山地采加强三级矿量管控的重要时期。为了多打米道,像侯禹合这样的新手,很难有独立操作台车的机会,入厂头半年,干得最多的就是拽水管、铺电缆的工作。“看着师傅操作台车挺简单,自己上去一试,连推进梁的顶尖都看不到,太难了。”侯禹合回忆起学习台车操作的经历唏嘘不已,一直到2015年,侯禹合才算真正独立上岗。

操作掘进台车,最难的就是控制推进梁与作业面的角度,平面穿孔作业时可以通过导向杆调整角度,但进行顶板穿孔作业时,只能借助肉眼,这就需要工人在反复作业中练就“火眼金睛”。为了练出这样的眼力和操作手感,侯禹合自己计算出推进梁尾端与顶板之间的距离,然后在推进梁的尾端绑了小棍,利用小棍与顶板的接触瞬间确定角度。凭借这个小创新,他在千百次的操作和上万米道的推进中,慢慢摸索规律和操作手感,最终甩掉小棍辅助,凭借肌肉记忆迅速找准角度,就连一些老师傅也吸收了他的好经验。

技术全面的精兵

侯禹合独立操作后的一次夜班,作业区计划要求必须完成55个穿孔。随着操作技术的日益精湛,完成这个指标对侯禹合来说难度不大,正当他干得热火朝天时,设备故障报警,蓄能器磨片坏了。逐级上报,等待修理,这一来一去,影响生产两个小时。没完成生产计划给班组造成了影响,他很是愧疚。他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常见故障的处置。从那以后,每逢修理工干活时,他都“贴”上去,递个工具,端个水,跟着看,跟着干。日积月累,掌握了10多种常见的故障处置方法,再碰到蓄能器损坏,十几分钟就能自己换好。

穿孔作业的下一段工序是爆破,穿孔质量直接影响着爆破效果。为了让每一次穿孔都达到技术标准,每个班次作业前,他都对作业面每一个点仔细测量,严格控制孔间距,保证每一次冲击穿孔的误差与设计不超5毫米。作业区的技术员都说,“侯禹合是‘免检’人员,质量没的说”。

技术和修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侯禹合操作掘进台车的小时效率由初期的5孔/小时,提升到了12孔/小时,机台完好率达到了96%以上。他也从一名地采新兵蜕变成了精兵。

技压赛场的尖兵

2016年,侯禹合参加了“鞍钢杯”首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能竞赛,但因为经验不足,在内部选拔中落败了。时隔两年,他等来了第二届“首钢矿业杯”金属矿井下开掘工比赛。

“绝不能再跟上一次一样当孬兵”,侯禹合憋着一股劲,层层过筛选,被确定为种子选手。备赛期间,为了弥补理论短板,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完之后,他每天都要整理知识点到深夜,不明白的地方第二天找老师、同事讨论,不放过每一个问题。实操训练中,他拿出了在部队训练的劲头。从最开始的穿孔精确度不高、时间超时、穿螺丝看不见孔,到最后一气呵成完成比赛动作。用他自己的话说,“练习穿螺丝练到现在看什么东西都不由自主对眼聚焦了”。最终,侯禹合在穿螺丝项目中,第一个满分完成。经过两天的考核,侯禹合最终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属矿井下开掘工组亚军,被授予“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大赛之后,工友们都喊侯禹合“专家”或“能手”,他知道,这里面有祝贺也有羡慕,但更多是鞭策。他表示:“我在理论测试环节输给了别人,说明还有不足,还得把这块迎头赶上,还是那句话,永远不能掉队。”为了补强自己的理论知识,侯禹合在作业区的协调下,郑重向内燃点检岗位的工作人员拜了师,液压系统、机械结构、电气原理……他要把自己锻造成一名“全能士兵”。

工作六年,不满30岁,侯禹合站在了全国大赛的领奖台。从“绿军装”到“蓝工装”,他把台车当做了“战车”,不论岗位如何,前方有多少阻碍,他还是重复着当初的那句话:当好排头兵,永远不掉队。

□本报记者 赵思远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