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给残疾朋友插上希望的翅膀”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8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残疾朋友插上希望的翅膀”
——记“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北京康复医院
病人在做认知训练
▲病人在宽敞明亮的训练大厅做康复训练
▲无障碍设施给患者带来方便
▲病人在做足底压力训练
 

随着8月25日全国残疾预防日的临近,与残疾人有关的话题又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北京康复医院一直积极参与首都残疾人康复事业,以及与职业相关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治疗工作,如参与非典防治相关工作、为汶川大地震伤病员提供康复治疗、为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提供了医疗志愿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前不久,荣获了“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的称号。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康复医院,走访了这家为残疾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

脊髓损伤患者跳起了《小苹果》

2017年8月25日,是我国第一个残疾预防日,北京康复医院与石景山残联联合启动了残疾预防社区大课堂,组织专家深入社区普及残疾预防核心知识,并在医院设立了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

“我们在积极探索医院、社区、家庭和伤友互动的社会化、综合性、互助型服务模式,让希望之家可以满足因车祸、工伤等原因造成的脊髓损伤职工的康复训练、改善生活和参与社会的需求,加强院内脊髓损伤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主任郄淑燕介绍。

“我已经在这里住了10年了,眼看着医院发展壮大起来了。现在,无论是设施设备,还是康复治疗的理念,跟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提升。”老患者赵启财说。

赵启财告诉记者,2009年,在工作中他不慎从高空跌落,第11节胸椎爆裂。虽然立刻被送到当地医院进行了手术,但是受伤胸椎以下依旧没有知觉。此后,他开始与轮椅相伴,并选择到北京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受伤的最初几年,我感染的特别频繁,几乎是一个月到40天就会感染一次。”赵启财说,印象最深的一次,半夜发烧到41度,已经烧到没有知觉。导尿的小护士看他出汗严重,进而才发现他在发高烧。于是,立刻联系医生,为他看病、开药,再等他吃药、输液。“原本三四分钟就结束的工作,愣是忙活到了凌晨4点。”

赵启财说:“为我们服务的医护人员都特别辛苦,很敬业。就拿为我们做按摩的康复师们来说吧,很多都是年轻的女孩子。她们在家也许还都是需要爸爸妈妈照顾的小公主,在这里却成了‘女汉子’。”

近年来,赵启财的病情已经趋于稳定。医院鼓励他多参加社会活动。现在,他会坐着轮椅,去全国各地“跑”马拉松。而在医院的晚会上,也会跟护士们配合,跳上一段《小苹果》,为演出增加气氛。

“是北京康复医院,是我身边的医护人员,给了我生活的希望。”赵启财说。

盲人治疗师重新找到人生价值

开展残疾人康复的目标之一是为了让残疾人实现就业,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北京康复医院就在为残疾人病患减轻痛苦的同时,积极为残疾人创造就业岗位,并为他们顺利工作保驾护航。

“我是‘盲二代’,我母亲的眼睛就不好。”北京康复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冯博说。按照老的视力标准,他的视力仅能达到0.125。上学的时候,他的课桌就摆在老师讲桌的旁边。

因为母亲曾经开过盲人按摩店,所以从学校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母亲的店里“打工”。“那个时候,我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个工作。我觉得给别人做按摩,特别的枯燥和单调,而且这个工作属于服务行业,越是到节假日越忙,没有正常的休息日。”冯博介绍说,他曾经尝试过逃避,到国外求学,但是仍旧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最后不得不回到了原点,“那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直到2014年,冯博得知北京康复医院在招盲人按摩师,他通过考试,成为了医院第一批盲人职工。“刚来医院的时候,我接触的大部分是截瘫以及脑卒中的病人。工作了一段时间,我就跟比较熟的病人聊天。我问他们,你们的病再揉也揉不好了,为什么还要揉呢?他们告诉我,首先是身体上能舒服一点,另外,就是按摩的时候,跟我们嘻嘻哈哈聊会天,精神上也比较放松。”冯博坦言,“我本来是残疾人,现在却能为其他残疾人服务,减轻他们的痛苦。就从那时候开始,我突然觉得,我的工作很有价值,我开始认可我的职业了。”

医院在为残疾人提供岗位的同时,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尽可能的给予帮助。“我们去食堂打饭,师傅会细致的给我们报菜名。食堂还给我们安排了专用桌子吃饭。那可是挨着打饭口最近的桌子,院长都没这待遇。”冯博笑说。

记者了解到,北京康复医院经市残联盲人服务中心的推荐,已经为8名盲人按摩师提供了就业岗位,安排他们在社区康复中心和中医康复中心工作,为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和按摩保健服务。

“他们的服务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科室同行的肯定和认可。”郄淑燕说。

给残疾朋友的生活点燃希望

据悉,为了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北京康复医院与北京市残联康复部、服务指导中心的特教学校成立了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工作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研讨相关工作。以需求为本,成立辅助具适配中心,每年为近1000人次伤残人士提供残疾辅具适配工作。同时,成立北京康复医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吸纳志愿者300余人,参与各项扶残助残活动。

为响应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奋斗目标,也为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为一体的康复模式”,自2015年以来,北京康复医院组建了十几人的专业团队开展该项工作。项目实施中,由康复医师对残疾人进行评估、建立独立的康复服务档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服务计划,治疗师根据评估结果为残疾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上门康复指导训练等。

“我们让残疾人享受到了:不出家门就能进行康复训练的便捷。”郄淑燕表示,由于康复治疗的时限性,康复治疗师本着“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康复效果的”目标,尽力满足每位残疾患者的需求。从2015年到2018年,已经累计完成1013名残疾人的15450人次的入户康复服务。

“在这些康复治疗师的努力下,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一位家住石景山区的残疾人由衷地表示。

北京康复医院院长席家宁告诉记者,“作为工会系统的医院,为先天残疾职工、因工负伤职工等残疾职工提供帮助和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社会大众对康复以及康复医院的了解、认识不多,希望借获奖的机会,让更多人认识我们,而且这个奖项也体现了工会对残疾职工、对有残疾人的职工家庭的关怀和支持。”

席家宁表示,时代赋予北京康复医院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赋予了北康扶残助残的社会责任。今后,将继续积极响应新时代的号召,紧扣健康中国主题,坚持公益性,在康复领域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大潮中,咬定目标、厚植优势,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兢兢业业的行动,服务残疾人,为残疾人事业助力。

□本报记者 陈曦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