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八旬老教授的艺术教育传奇
张梅丽:“大美丽”的和田情结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8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旬老教授的艺术教育传奇
——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
 

参加过抗美援朝,创办著名的北国剧社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恢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倡导“中国影视民族化”,推出外国青年影像看中国活动……作为首都高等影视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艺术与传媒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坚守杏坛60载,书写下艺术教育的传奇。

从军到从教 以“后死者”之身实现战友遗志

1934年正月,黄会林出生在天津一个书香世家,1950年进入北师大附属中学学习。

朝鲜战争爆发后,黄会林报名参军,在战场上几乎每天都目睹身边的战友血肉横飞,常在战斗结束后收殓掩埋烈士遗体,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清川江大桥保卫战持续七天七夜,上百人战死沙场。她所在团评出100名“人民功臣”,其中1名女战士就是她。

战友埋骨他乡,而己身幸存,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生命不再仅属于自己,而承载了无数忠魂的意志,她要以“后死者”之身实现战友们未竟的遗志。

1954年,带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银质军功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功臣”称号,黄会林回校读书,1955年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她听从组织安排提前留校任教,开启三尺讲台的人生。

走上文学艺术之路 创办学生剧社轰动海内外

走上文学艺术之路,黄会林说都亏了先生绍武的鼓励,描写陈毅同志在赣南游击战中坚持斗争的革命电影《梅岭星火》就是两人的处女作,得到前辈唐弢、夏衍的肯定。

绍武、黄会林夫妇携手创作了话剧《故都春晓》、电影剧本《彭德怀在西线》、长篇小说《骄子传》《红军家族前传》等。她说,通过影视创作还原历史,让革命精神得到传承,花多少心血、淌多少汗水都是值得的。她发表影视、戏剧、文学、文化方面著作、文章约620万字,与绍武合作创作电影、话剧、小说、电视片、报告文学等约320万字。

身为教师,黄会林别出心裁发起教学革命。1986年1月10日,作为教改尝试,一个名为“北国”的剧社在北师大诞生。尽管没有充足资金,缺乏宽敞排练场地,但剧社仍然茁壮成长。3个月后,北国剧社在总政排演场初试啼声,赢得时任中国剧协主席曹禺的赞美:“我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是怎么可以演得这么好?”

北国剧社以黑马之姿杀入戏剧节,在首都剧场连演五场,一炮打响,时任中宣部部长朱厚泽、文化部部长王蒙及众多戏剧界知名人士来到现场观戏。不出几日,国内各大媒体以及欧洲时报、美国中报等的报道已铺天盖地,北国剧社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史上首个载入史册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

黄会林和绍武率北国剧社陆续排演了诸多大家名剧,并自创《教育世家》等佳作。北国剧社至今已走过33年,在国内外形成较大影响。

重振北师大艺术系 开创影视学科新纪元

黄会林在校园戏剧领域名声大噪,持续到她退休前夕。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就此功成身退,她却开拓起新大陆。

1992年,她受命恢复北师大艺术系,带领尹鸿、周星、李志田、绍武等老师,以及正在培养的六位硕士生开始创建艺术系。当时北师大艺术学科“一穷二白”,不仅五年未招生,硬件设施更是一无所有。系所在地是辅仁校区一个长年失修、四处漏水的化学药品仓库,办公室里最现代化的工具是一部旧电话机。

重振艺术系,创建影视学科,从无到有定章制典。黄会林和同事们把培养“头脑型”人才作为目标,以此区别于专业艺术院校,对传统文化的强调也成为学科的“金字招牌”。

1994年,她在学科建设中首创“中国影视民族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刊载相关系列论文后,认为其“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1995年,她领衔获批全国高校第一个影视学博士点;1998年,她领衔获批全国首批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黄会林拒绝把艺术学做成“故纸堆学”。在她的倡导下,新学科以敢想敢做著称,开实践风气之先。2001年,她创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使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所艺术学科最齐全的高校。如今,她已指导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数量150余人,北师大电影学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993年,她创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力图为中国电影提供“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标准。为了筹集举办资金,她四处奔波游说,起初经常遭到不解和奚落,几度濒临绝望,依然没有放弃抱负。最终,她辗转联系到一家愿提供赞助的台企,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在磕磕绊绊中成功上马。

年轻的电影节数度面临钱荒,最严重时几乎要倒贴筹办,部分核心成员萌生退意。关键时刻,曾浴血朝鲜战场的坚定意志迸发出强大动力,为了省钱,她跑场地、吃盒饭,蹬三轮运送拷贝,办公地点打游击,标识条幅靠手工都是家常便饭。

凭着这股“敢啃硬骨头”的军旅作风,电影节挺过风雨,成为浮华名利场中一道别样风景。她相继获得北京第二届电影十佳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国百佳老电视艺术工作者、北京市十佳老电视艺术家等称号。

研究第三极文化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年逾古稀,黄会林心中还有着一个更大的梦想——探寻一条中国优秀文化通往世界的路径,推动中国文化“立”起来,“走出去”。

2009年,她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认为中国文化可以成为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并立的“第三极文化”。2010年,她创办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通过开展以第三极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学术研究和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创作,把中国文化更有力地推向世界。

2013年,黄会林与弟子们共同捐资创立北师大会林文化基金,用以资助研究院各项工作,并持续为许多大型国际活动输血。2014年,她创办“会林文化奖”,奖励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学者,树立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标杆。

让世界看到听到 邀请外国青年拍摄中国文化

“看中国 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一项中国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项目,旨在通过外国青年电影人的视角,在中方志愿者一对一配合下,每人拍摄完成10分钟中国文化纪录短片,让外国青年讲述中国故事,加强中外青年的跨文化沟通合作,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自2011年创办以来,该计划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彰显中国魅力、宣扬中国文化的品牌项目。 外国青年的镜头对准当下飞速发展的中国,生动传递出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真实的力量和温度,对中国的多元文化交流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繁华的北上广到西部的甘肃宁夏,从黑土白云的东三省到多姿多彩的云贵川,8年间,来自55国的508名青年在中国22个省份共拍摄完成507部“看中国”纪录短片。这些影片在美国罗德岛电影节、中美电影节、萨拉热窝电影节等赛事上斩获100余项国内外奖项。

“要让世界知道中国,就需要着眼于青年,着眼于视觉。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我们,让世界更多听到、看到中国文化的自信来源和新生力量。”黄会林说。

黄会林用一生书写中国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于民族、国家、时代的担当精神。2019年,她当选为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郑祖伟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