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马聃:
一个承诺坚守17年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对献血懵懵懂懂,到为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再到加入彩虹计划志愿者协会定期关爱血液病儿童,公交606路调度员马聃想用自己近20年无偿献血志愿者的生涯,告诉大家:挽救生命,平凡人也可以做到。
马聃:
一个承诺坚守17年


马聃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马聃在工作岗位。
马聃从不畏惧,捐献后依然笑容满面。
 

17年坚守一个承诺

2000年,18岁的马聃参加工作,来到了公交客一分公司21路车队,那是全国劳模李素丽曾经工作过的车队。那年10月,单位组织献血,马聃报了名。这翻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第一次献血就是出于好奇,了解到血液可以救人,有能力就多做点。”马聃说。

当时,负责抽血的护士看他身体不错,便问道:“小伙子,你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吗?”并为他普及了骨髓捐献的知识。

马聃没有多想,留下8亳升样血。

此后的十几年,马聃将献血作为生活中一件平常又必做不可的事,从2000年12月9日第一次无偿献血,到现在共无偿献血11次,献血3400毫升。

2017年2月,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他接到了一个不普通的电话:“您的血样与患者的造血干细胞配上了,您是否履行捐献承诺?”在来自中华骨髓库的电话中马聃得知,自己的血液初配型与一名患者相合,希望能进一步进行高分化验。

在2005年和2009年,马聃曾经两次接到中华骨髓库的电话,两次都有患者与他的造血干细胞匹配上。只是在做了高分化验后,因为患者离世,没有捐献成功。

2017年这个电话,对他来说是新的机会。和前两次一样,他毅然选择坚持配型。让他激动的是,他与患者的血液配型10个点全部配上!马聃激动的同时,也在为这位患者而祈祷,祝福。在海军总医院,经过体检、入院前检测,2017年4月1日,马聃住进了病房,等待着4月7日采集。

当时只是跟同事换了班,没跟单位和家里任何人说。只跟两个发小儿打了招呼。

在海军总医院的病房,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仪器在安静地运转着。左臂抽出,经机器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再由右臂将余血送回,4小时静卧不能动。最后采集了将近400毫升造血干细胞,相当于“2人份”。

一个人一生可以捐献两次造血干细胞,这是为了如果患者复发,还可再捐献一次。在中华骨髓库的捐献者中,有一些人在面对真正要捐献时,还是选择退缩。

马聃没有,他说:“造血干细胞可以再生,所以我不担心,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马聃是北京第277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北京现在一共有349例捐献者。为这一个承诺,他坚守了17年。

无偿献血宣传大使

马聃献血从不跟单位请假,他经常换好班,或者趁着休息的半天,到血车上献血。下午回到车队,依然拎着水桶就擦车。

“这么大的烧饼夹鸡蛋,他能吃俩,还有粥”,“身体好,庆丰包子能吃两盒”……同事这样打趣马聃。但是马聃对领导还有点意见:“捐完造血干细胞,中华骨髓库说得通知单位,结果领导怕我身体太虚,什么志愿服务都不叫着我了!”

马聃就在做志愿服务的时候,进行献血宣传。

他曾经赶上去上海为患者送造血干细胞。那是他之后的捐献者,把造血干细胞送到了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后,在上海街头,他看见了献血车。

“上海的献血车太可爱了。”说着他翻出了手机里的照片:“看见你就想上去献血。”

他就真的要献血,血车上的工作人员调取身份信息后发现,他才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久,拒绝他的献血要求。

“我并不是刻意追求,只是对献血、白血病、志愿服务了解越来越多,情不自禁想要去做这件事。”

而他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直到今年,母亲才从他嘴里确切听到。

“我亲身经历了这些事,在宣传的时候就更有力度。我也切身体会到了,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马聃只知道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了一名20多岁的年轻男孩儿,河北人。按照规定,捐献者与受捐者三年之后可以见面。但马聃似乎并不刻意盼望这个时刻。

“北京300例的时候,两个捐献者和患者见面了,哭得一塌糊涂。”讲到这里,这个七尺男儿,竟也有些哽咽。40多岁的捐献者是2个孩子的妈妈,她的造血干细胞捐给了一个小男孩儿,现在小男孩儿管她叫妈妈。

“我觉得见不见,在城里的某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人身体里流的是我的血。”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使患者外周血变成了捐献者的血型,骨头里的血则保留原来的血型。

用陪伴温暖白血病患儿

从2014年开始,马聃加入了彩虹计划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关爱血液病儿童的公益活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之前,志愿者们都会提前征集小朋友们的心愿卡,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帮助小朋友们实现小愿望,并为他们募集有意义的礼物,给他们带去希望和祝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帮助他们战胜疾病和自我,阳光快乐的面对生活。

有时间的时候,马聃都会报名,到医院的血液病房,陪伴小朋友。

“小孩子在病房里有惧怕孤独的感觉,我就会想用什么方法来温暖他们。”马聃说。

参加彩虹计划后,由于经常跟血液病患儿接触,他能理解这些孩子的痛苦,陪伴小朋友竟然也成为了他的特长。一般的孩子小时候就是玩儿、无忧无虑,白血病患儿却什么都没有,每天出门戴口罩、带湿纸巾、消毒纸巾。在需要全身消毒的隔离病房里,马聃拿着消毒的玩具,陪小朋友聊天、讲故事、玩玩具。

“他们还那么小,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与世隔绝的,有些孩子从来没有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儿过,他们心里的孤独和恐惧,是我们无法体会的。”马聃说,“有时候我们拿着募捐来的心愿礼物联系家长,电话那头说‘孩子已经没了,玩具给别的孩子吧’,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是我们心里最疼的时候。”讲到这里,马聃再度哽咽。

现在,马聃还资助着一个哈尔滨患者家庭。一个28岁的年轻母亲,患有白血病。马聃帮助他们推销东北食品,粮食酒、冷面、辣白菜等等,收入全部给这位年轻母亲用于治疗。

马聃说:“能帮的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白血病,加入到捐献大家庭。”

□本报记者 边磊 /文 于佳 /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