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组织派我去哪,就扎根在哪”
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达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9年7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达人”

赵际顺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北京建筑工程公司特级技师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某部战士 北京市劳动模范
 

4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外观设计专利,还有隧道内消防用球墨铸铁管支撑系列技术创新13项,他创造的这30项技术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还为企业创造了7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他主持编写的3项行业标准图集,更是填补了我国地铁快速发展中建设标准不足的空白;他被北京市建委质检总站特聘为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机电设备专业施工质量检查组专家。他就是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北京建筑工程公司特级技师赵际顺。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源自于当兵时打下的基础。”回想当兵时的情景,赵际顺感触颇多。19岁的赵际顺参了军,当了一名基建工程兵。在部队刚接触到水暖专业时,他根本看不懂图纸,但激发出他知难而上,不认输的劲头儿。于是,他便买了很多专业书籍进行“恶补”,遇到不懂的就向技术人员进行请教。勤奋学习让他逐渐成长起来,后来他不但可以深入解析图纸,还能搞懂其设计原理和意图,并且对技术研发改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转业后来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北京建筑工程公司工作。

8年的军旅生涯,让赵际顺练就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迎难而上、决不服输的性格。

一次,一位地铁运营公司工程师对赵际顺说:“地铁消防管道压力试压很难达到15公斤,如果能够做到,你们就是最‘牛’的。”赵际顺胸有成竹,因为他知道,他所负责的项目施工质量标准是16公斤的测试压力。15公斤的测试压力对他们来说就是“小菜”。这位工程师经过反复挑选,在赵际顺负责施工的东直门至三元桥区间进行管道压力测试,打压到15公斤,管道纹丝不动,这位工程师对赵际顺竖起了大拇指。

“对我来说,每项工程都是一次挑战。”虽然干过北京西站、北京地铁机场线、15号线、16号线等多项工程,但在赵际顺的眼中,干什么都要干出个样来,从来不敢有一丝一毫地懈怠。搞技术的都爱琢磨,赵际顺也不例外,凡事都要搞个清楚,只要他盯上的事,不研究透了绝不罢休。

轨道交通消防管道支架看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小玩意”,但它承载着消防管道的安全和稳固。以前支架与墙面之间不贴合,由于推力与震动双作用,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变形,因此支架需要经常更换。每隔两米就有一个支架,一条地铁线路就有这样的支架上万个,需要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细心的赵际顺通过观察与实践,将支架与墙接触的一面由原来的平面改成了弧形,这样支架与墙面吻合,避免了失隐现象发生。这么一个小改革,让企业投资成本降了50%。

在每次技术难题面前,赵际顺都选择了迎难而上。冷却塔一般都设置在地面,在修建北京地铁机场线东直门站时,由于地面没有地方,只好把冷却塔设置到一个航站楼的楼顶,那个楼有7层高,靠机械的浮球阀无法控制装在楼顶的冷却塔,一旦出现机械故障,整个楼都可能被浸泡。赵际顺考虑到了潜在的危险,就着手想办法解决。他首先想到了电动液位控制器,但电气专业并不是他的长项。上网查资料、买教材,尝试安装、调试,终于在机场线开通前安装好了电动液位控制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观察,运行良好。这也是当时整个北京地铁里用电动液位控制器来控制补水设备起停的首例。

在赵际顺眼中,这些技术革新可能都是“小打小闹”,但特别实用。一个H型加固架解决了管道转弯均匀受力问题、挂架梯子解决了照明配电箱的维修问题、“快拆防胀限位器”解决了困扰地铁消防管维修的技术难题……30多年不断挑战自我,赵际顺已成为全国地铁行业远近闻名的“创新达人”。

□本报记者 曹海英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