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的青春在首钢
一颗柔软的心灵
■征稿启事
昏黄的煤油灯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9年7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青春在首钢

 

1989年6月,我告别象牙塔,离开了繁华的都市,远离家乡,来到了位于冀东迁安的首钢矿区的首钢设备结构厂(现迁安首钢设备结构有限公司的前身),该厂在迁安最南端的农村,与滦州市交界,当地人称作设结厂大院。

当我进入大院时,完全不是我想象中工厂的样子,除了壮观的办公楼和几栋宿舍楼是像样的楼房外,职工都是住在地震后的加固楼和低矮的红砖房,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老部队大院,现存的楼房都是地震未倒经过加固的。

整个大院呈现出灰旧的楼房、逼仄的道路、低矮的砖房,就连房前屋后也围着参差不齐的篱笆墙。看到这个景象,我动摇了,是走是留?极为矛盾,但又苦于无人诉说。

当时的人事科科长和组织部部长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轮流做我的思想工作,给我讲工厂的人文历史,并把我叫到他们家吃饭,使我在千里之外感受到家的温暖,慢慢地,我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不久后我结婚了,由于妻子户口没在首钢,按当时首钢的分房政策,单职工没有分福利房的资格,生活委的老师傅就给我安排了临时房,并找来床头和床板,简单地添置了一些家具和生活用品,就这样,我便安心地留了下来。

在首钢设备结构厂,我先后在压力容器车间、基建组、预算组、机动科、工艺室工作过,每到一个部门,我都是倾尽全力,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曾先后参与了宝钢钢结构制造、开滦洗煤厂钢结构、首钢连铸机工程、首钢公司高炉大修改造、迁钢建设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首钢设备结构厂制造的高炉炉皮、环形吊车梁、压力容器,被已故人民日报社记者艾丰誉为啃了高炉的三大骨头,为首钢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亮点。

更让我难忘的是,1992年,我参与了首钢从比利时拆迁设备图的转化,由于图纸标注及说明都是英文,我与另一同事在首钢第二招待所整整住了两个礼拜,与首钢设计院负责该工程的工程师一起,昼夜加班,圆满地完成了图纸的转化任务。

同时,我利用业余时间,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讴歌时代、讴歌首钢,先后撰写了二百多篇新闻稿件及文艺作品在首钢报上发表,还被首钢日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

正是由于在首钢这个大熔炉里的历练,使我在专业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起来都是得心应手。

2008年厂子改制,精兵简政,我积极响应企业号召,为企业分忧,顾全大局,走上社会。因为有着在首钢的工作经历,后来凡是我去应聘单位,只要亮出首钢这个“金字”招牌,用人单位都会放宽标准。

虽然现在我离开首钢已经十多年了,但我还是时时刻刻地关心着首钢的变化。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曾是首钢人,首钢是我走上社会的起点,是我人生的加油站。在这里,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奋进、友爱、知恩,在首钢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会自豪地对身边人说,我曾是首钢人,我的青春在首钢!

□黄宇辉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