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林存真:设计北京冬奥会会徽 是终身的骄傲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6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存真:设计北京冬奥会会徽 是终身的骄傲

林存真生活照
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现场进行作品介绍
 

2017年12月15日,当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冬梦”和“飞跃”在水立方惊艳亮相的那一刻,这两个会徽的设计师、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用了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如释重负。

回首从前,林存真似乎与奥运有一种不解之缘,她负责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景观的设计及管理,参加过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设计,她还是北京申冬奥标志的设计者——

生活当中的林存真,是一位热爱讲台的老师,也是一位钟爱老物件的收藏迷——

人物小档案:

林存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1991年就读于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系装潢设计专业,1995年本科毕业;1995年至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担任设计师;在工作期间,于1997年至1999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创办《艺术与设计》杂志,任副主编职务。1999年至2002年就读于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攻读视觉传达、视觉识别方向研究生。2002年硕士毕业回国,同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任教。2012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处副处长,2018年借调入北京冬奥组委,在文化活动部任高级专家。

在林存真身上,有很多标签:她是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大学平面设计的硕士生,她参与过北京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栅栏跨界中心的“国际设计周”,她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她是业内享有盛名的女设计师……不过对林存真而言,还有一个让她引以为傲的标签, 那就是:南京青奥会会徽、北京申冬奥标志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的设计者。

一次归零

从副主编到学生的归零。1995年,林存真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设计系装潢专业。毕业之后,她进入了新闻出版总署工作。1996年,她开始策划创办《艺术与设计》杂志。1999年,杂志发行了8期。这个时候,25岁的副主编林存真却选择了离开,去德国继续上学——

25岁当上杂志副主编

在结缘奥运会之前,1997年,林存真成为了《艺术与设计》的副主编,可以说是业内“最年轻的杂志创办人”。

“我并没有多少写新闻稿的底子,刚开始创办杂志时一切都需要摸索学习。”林存真坦白地讲,对于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人,创办杂志最大的困难无疑就是资金,虽然她在新闻出版署仍有职位,但仅仅保留了勉强能温饱的基础工资。“出版署原单位借给我们一部分经费,但这并不足以支撑整个杂志的开销运营,只好四处求援,拉资金。”那时林存真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白天跟人联系采访,晚上再回来写稿子,对于杂志,她和同事坚持的第一原则就是所有的稿子都必须是“一手”。

比利时国际商标中心主席保罗·易宝是林存真印象最深的采访对象。当时首都企业形象研究会将他请来,林存真也趁此机会约访了他。交谈中这位主席表示,听说林存真年纪轻轻就创办杂志特别吃惊。“国外一般都是上了年纪、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人脉关系社会地位的人才会办杂志,而且一般前三期都相对容易,第四期第五期以后就要面临着缺钱的问题,因为那时已经没有人再赞助你,甚至赞助你的人可能要伸手问你要钱了。”林存真回忆道。

而值得庆幸的是,杂志自开办起就一直没有亏损,她也倍感欣慰,“我觉得其实不是光靠我们两个人把杂志这事儿办成的,它是由很多人共同完成的,只是我们在中间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我们完全是本着对专业的热爱,做得挺用心,也是这份热爱感染了很多人一起过来帮忙。”

蜕变即重生

25岁的林存真,经过几年打拼成为《艺术与设计》的副主编,虽然公司还只是十几个人的小团队,但是发行、设计、编辑、印务等各方面已经非常的完善了。在别人看来,年纪轻轻的林存真可谓前途一片光明,也是这一年她遇到了她的导师——一名瑞士设计师。

他们相识于一次采访,聊完之后,林存真感觉眼界大开,后来她又陆续在中央工艺美院听了这位瑞士设计师两周的课,并将自己设计的杂志版面拿给这位老师。得到老师的反馈意见后,她一遍遍熬夜修改。林存真的好学精神让瑞士设计师很感动,于是便问她是否有意向去他所在的德国设计学院读书。

“我感觉,那时候的我,就像是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林存真说,杂志刚刚步入正轨,还有即将进入婚姻阶段的恋情该如何安放,这都成了她犹豫不决的原因。处于迷茫中的林存真开始思考人生,她感觉自己这几年打拼的过程中,有点被掏空的感觉,需要更多的知识积累,在这样的契机下,她决定了——出国学习。

三年的德国留学生涯,让林存真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当时她身边的朋友和导师都对中国充满着好奇,经常忍不住问林存真一些中国文化相关的问题,起初她真的有点“蒙”,有些问题自己也似懂非懂,不能及时作答。林存真觉得很愧疚,于是从国内带回好多中国文化的相关书籍进行恶补,原本只是为了应付那些追问中国文化的德国朋友,没想到这一入门,竟然深深喜欢上了其中的玄妙,以至于最后的毕业设计也是围绕中国文化展开的。

三度结缘奥运

今年5月1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迎来倒计时1000天。从事奥运设计工作十多年,林存真觉得自己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在8个月内改稿几千上万次,终于交出“冬梦”和“飞跃”两份完美答卷。现今,林存真在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担任高级专家,负责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品牌、形象和赛事景观工作——

责任和担当

“我相信所有经历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回忆当时结缘奥运,林存真说道。

一切始于2003年,那一年她31岁,刚从德国莱比锡大学视觉平面设计专业硕士毕业,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而当时她回国后的第一个大任务,就是给2008年北京奥组委设计名片。

(下转第11版)

□本报记者 白莹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