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副中心有支守护用气安全的蓝军班
“60后”思政教授征服“00后”学生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60后”思政教授征服“00后”学生
——记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蚌珠
 

当“60后”教师遇上“00后”学生,这样的思政课堂上会出现什么场景?代沟接近四十年,老师说的话学生能听进去吗?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蚌珠的办法是走近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孙蚌珠1963年8月出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已有31年,获得过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重大奖项,被授予首届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997 年)、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标兵人物(2015 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等称号。

拥有众多荣誉光环,但孙蚌珠并不想做高高在上让学生不敢接近的大教授,她认为思政课不能简单地迎合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以理论为本,内容为王,问题导向,进行因材施教,这样的课堂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呢?孙蚌珠打了一个比方:“孩子喜欢吃垃圾食品,大人不让吃,让孩子吃健康营养有利于成长的食品。大人有责任把健康食品做成孩子喜欢吃的样子。所以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孩子喜欢的样子。实际上是要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为了端出“90后”“00后”学生能吃、爱吃的思政“大餐”,孙蚌珠通过各种方式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开各种规模各种形式座谈会,请学生来谈想要什么样的思政课;找助教,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她还访问了百度贴吧、知乎、博客、qq等一切年轻人爱玩的社交平台,感受他们的思想实际,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去的话讲思政课的道理。

孙蚌珠笑言,北大学生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善于独立思考,提问题讨论问题都特别深入。对于他们来说,互动性教学不能简单地让他们唱个歌演个情景剧,应该是研究性的参与,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联系实际。比如讲“美丽中国”专题,有学生会从调查校园里垃圾分类情况入手来谈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会讲到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垃圾分类经验,讲到循环经济,讲到生态文明建设。她从多角度引导,比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法律保障、政府和市场关系、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等,课堂效果特别好。

孙蚌珠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研究性,采取了阅读文献、周末学术沙龙、学术辩论、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在课堂上发言一次,写一次读书报告。

现在的青年学生很坦率,有的直接就问“老师,你讲这个自己信不信?”她会很笃定告诉学生“我信”,然后用理论、历史和现实,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真实困惑,在言语来往中逐渐说服他们。她并不介意学生的反驳与争论,说这是好事,“如果学生对社会漠视,说明他不关心,能质疑能反驳,至少说明他在思考这件事。理论教育并不意味着空泛地说教,要用理论力量征服学生,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

北大工学院学生王晓琛说,孙老师独树一帜,带动学生一起思考,让大家对每个问题都加深理解。课堂上有些争论,但她总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观点。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生李韵祺是听完同学的推荐后选修了孙蚌珠的课,“孙老师上课时讲的内容毫不空泛,会联系现实。每节课都有学生谈想法,带来更多思考,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并不远。”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