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5招教你预防 夏季食源性疾病
有误区
“端口前移” 加大“618”购物节监管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6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5招教你预防 夏季食源性疾病

 

天气渐渐变热,这个时候,夜市、大排档等就成了很多人的首选,但是你知道吗?夏天有一种病不得不防,那就是食源性疾病。它通俗地讲就是“吃出来的病”。大家要多加注意,以免病从口入。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市疾控中心介绍,随着气温升高,又进入食源性疾病高发的季节。食源性疾病,从专业的角度说,是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子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通俗点说,就是“吃出来的病”。

食源性疾病的幕后黑手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很多,包括微生物、有毒动植物和一些有毒化学物质,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最常见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等。

沙门氏菌

吃了冰箱里生熟混放的肉,喝了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而拉肚子,很可能是感染了沙门氏菌。

这种菌污染肉类、蛋类、奶类、蔬菜,还有花生酱等。小孩(5岁以下的儿童)、老年人、孕妇是易感人群。

感染症状:潜伏期12-48小时。多见胃肠炎,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多数患者的胃肠炎症状会在2-3天后消失,少数患者如小孩、孕妇、老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严重时,可发生败血症甚至致死。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偏爱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生食海鲜、烹饪时未烧熟煮透、熟食制品因保存或操作不当时易“中招”。

感染症状:潜伏期1-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重症患者会因脱水造成休克。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

单增李斯特菌

它主要感染孕妇、新生儿、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感染症状:感染后会出现败血症、脑膜炎。孕妇感染可以导致流产、死胎等严重后果。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法宝

夏季是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我们该如何预防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点”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第一招 保持清洁

“饭前便后要洗手”我们从小就知道了,除此以外,在做饭前和做饭过程中也要洗手,尤其是在生熟食品交叉处理过程中或者接打电话以后。

注意保持厨房的卫生清洁,比如餐具、筷子笼、刀具和砧板,尤其是抹布,要经常清洗和消毒,切莫成为厨房的污染源。

第二招 生熟分开

这里的“生”指的是还需要进行加热处理的原材料,比如生肉、生海鲜。“熟”就是直接入口的食品。

生熟分开就是避免生的食品上携带的致病菌污染到直接入口的食品,引起食源性疾病。要特别注意加工生熟食品的用具也要分开,例如刀具、砧板等。

第三招 烧熟煮透

烧熟煮透的一般原则是开锅后,再保持10-15分钟,如果是大块肉,比如整鸡,时间还要更长一点。

在食用螺蛳、贝壳、螃蟹等水产品时,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的方法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孕妇、儿童、老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尽量避免生食的饮食方式。

第四招 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绝大多数微生物喜欢室温的环境,高于70℃,或者低于4℃就很难存活。夏季,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让食物冷却放入冰箱内保存。

但冰箱不是保险箱,有些嗜冷菌如单增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可以生长,所以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或清洗干净后再食用。

第五招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品原料

要到正规超市或市场购买食品、购买食品要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

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若罐装食物包装鼓起或者变形,坚决不食用。

□本报记者 唐诗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