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郭俊平: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之中
王云:勤于创新 丰富百姓餐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6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破例”到“惯例” 让矛盾纠纷不出社区
郭俊平: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之中

郭俊平(中)上门送达立案通知书
 

2018年,丰台法院立案庭的郭俊平法官收到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颁发的荣誉天平奖章,这是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的,对从事人民法院工作满30年,为人民法院工作做出贡献干警的最高荣誉。1976年参加工作至今,郭俊平法官在立案一线奋斗40多年,曾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被记嘉奖。

郭俊平初到立案庭工作时,来到的是立案庭的前身“告诉申诉庭”,当时群众来了都习惯说是告状。她经手的第一份“诉状”,还是当事人用钢笔一笔一画誊写的,整个庭室只有4名法官,日均接待共计不过十余人次。当时,立案法官的精力集中在实质审查案件的受理条件,立案门槛高,郭俊平也经常听到当事人对法院“立案难”的抱怨。

亲历“人民调解进立案”,成为首批调解法官

立案庭不断探索、延伸职能,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将以往“破例”才进行的诉前调解制度化、体系化,节约化解矛盾的司法成本和社会成本,使人民群众真正受益。

2008年7月17日,丰台法院和区司法局正式在法院设立丰台区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室,从此,人民调解正式走进了法院立案庭,郭俊平成为首批调解法官,开始负责与调解工作室的协调和对接工作。

在窗口接待中,她积极向来访当事人介绍人民调解优势,特别是它注重“讲情、讲理、讲民俗、讲传统”的特点,使当事人乐于接受这种经济实惠、快速救济的调解方式。经过她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不仅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在《多元化纠纷化解方式申请书》上将“人民调解”列为第一选择,而且许多群众慕名前来要求工作室为他们解决纠纷,人民调解的社会认同度和司法公信力逐年提高。

此后两年的时间,丰台区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室共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6023件,受理各类纠纷2515件,达成调解协议1142件,涉案总金额达2321万余元。

带头组建“大前端”法官团队

2015年立案登记制改革,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当事人只需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要求的起诉书,便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得到审理,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无障碍地行使诉权。

法院的案子变多了,郭俊平法官的职责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9年5月,随着组织机构改革,以往的立案庭、诉讼服务办公室、速裁庭合并,真正形成了“大前端”的立案庭格局。郭俊平法官所在的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干警总人数超过了80人,窗口日均接待四十余人次,月均速裁案件超过两千件。以推动实现60%的民事案件解决在诉讼前端的目标,郭俊平带头和调解员组成了新型审判团队。

以往当事人想少跑法院,只能选择邮寄立案,立案庭很少“破例”采用电子信息方式网上立案,而现在,郭俊平审查网上预约立案已成为工作常态,占到总民商事立案量的35.7%。起诉信息通过二维码扫描,一秒不到就能全部读取到立案系统中。

一次审查网上预约立案时,郭俊平注意到明明起诉民间借贷案件,当事人肖燕上传的证据材料里却没有借条。原来肖燕和被告张英是“闺蜜”,两人同吃同住几年,感情深厚,一次张英以母亲看病救济为由向肖燕借钱,一开口就是30万元。刚毕业几年的肖燕一时也凑不到这么一笔巨款,于是她通过房产抵押,将贷款来的30多万现金直接交给了张英。

而几年来张英对还钱只字不提,肖燕因为还款不力被银行下达了“最后通牒”,无奈之下肖燕才诉至法院。

以往,这样的案子会直接分到法官手里排期审理,如今郭俊平则直接将案件委托给自己团队中的调解员老师,当天下午肖燕和张英便来到法院进行调解。

起初张英态度强硬,一口咬定没有欠条的事实,通过调解员的步步询问,最终发现肖燕曾经几次通过微信转账给张英,并在聊天记录中多次提及30万元借款的事情。调解员更是以两人多年的闺蜜情、该套房屋承载了双方多年生活的回忆为突破口,进一步消弭了双方的对立情绪。并最终促成张英自愿还款,肖燕撤回了网上预约立案申请。

在“大前端”的立案庭,郭俊平和调解员有机融合在一起,她的工作不再局限在窗口,“立案登记”“诉讼服务”“诉调对接”“案件流转”四大中心确保了案件的高速流转,并使得越来越多的案件在立案阶段就得到有效化解。

丰台模式诠释升级版“枫桥经验”

2016年3月11日,丰台区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室再度升级,“丰台区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7日调解室”也就是现在为人熟知的“7日调解室”挂牌成立。作为“社区吹哨、法院报到”的重要一环,“7日调解室”开创驻社区分工作室的“点站式”调解机制,郭俊平作为对接法官,投身了这场新的改革。

机制设立后不久,郭俊平收到了一位当事人老赵邮寄来立案的材料。她记得,老赵第一次起诉还是2013年的时候,当时老赵是一名工厂的车工,一次下班回家的途中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下肢落下了残疾。但是因对方一直不肯赔偿,积蓄入不敷出,治疗到了一半便回家休养。由于病情加剧,老赵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法院邮寄了材料。

按照当时的规定,本市的当事人均需来法院现场立案,考虑到老赵行动极其不便,郭俊平向领导汇报后“破例”上门去为老赵办理了立案手续。

如今再度收到老赵的起诉材料,郭俊平不打算再“破例”上门,不是嫌麻烦,而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方法。经过诉调对接中心,她将案件转至“7日调解室”驻卢沟桥社区的分工作站。第二天,社区调解干部和辖区公益律师便来到老赵家了解案情,还安排社区志愿者解决了老赵卧床不起、出行不便带来的各种困难。

收到老赵立案材料的第二周,郭俊平安排“7日调解室”的金牌调解员,联合工作站的社区调解干部一同来到老赵家上门调解。跟以往现场开庭不同,这次对方没有到场。借助北京市高院的在线调解平台,通过线上调解的方式,双方足不出户便进行了对话。一个小时不到,双方通过视频核对了全部医疗票据和其他材料。

最终,双方当场达成了调解协议,对方更是直接采取手机转账的方式,向老赵一次性支付了19000元。

从“破例”到“惯例”,司法改革真正使群众受益,郭俊平用实际工作,为百姓带来矛盾纠纷不出社区的调解服务,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丰台模式更好地诠释了矛盾就地解决的现代版“枫桥经验”。

□通讯员 李辰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