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自清乾隆起,由于清帝常在圆明园设朝听政,官员们要从城里赶来上朝,为了方便他们落脚休息,便把弘雅园作为所谓“文职各衙门堂官的公寓”,嘉庆六年正式改称其为“集贤院”。据侯仁之先生在《燕园史话》中记叙:“集贤院曾一度作为囚禁英法俘虏的地方,相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被释放回去的俘虏,为了进行报复,这才引兵从通州直趋海淀,终使集贤院与圆明园同归于烬。”
民国初年,勺园旧址被燕京大学购得用以作为校园用地,而当时的燕大校园却是以淑春园遗址为主来设计修筑的,勺园遗迹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恢复。20世纪80年代后,北大在勺园故址上修建了留学生楼群,如今,北大党委宣传部等部门也在这里办公。
历史的巧合,令人惊叹:220多年前,由勺园演变而成的弘雅园,因为英国马噶尔尼使团的到来,成为最早接待西方正式使团的食宿场所;而跨越悠悠历史长河,如今的勺园又成了北大校园中专门接待外国学者和留学生的地方。
燕南园的由来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北京大学,世人多半知道未名湖、博雅塔,湖光塔影,美不胜收,而对燕南园却知之少些。其实,更代表北大精神,或者更有“历史”味道、人文味道的,就是燕南园无疑,因为它有历史,有人文故事。
就在勺园旧址上,后来兴建了燕南园,如今默默藏在北大校园内,与世无争,却是这所学校精神和力量的源泉。
2018年4月初的一天,我们走出北大党委宣传部所在的勺园办公楼,经过一个围栏篮球场,绕过一栋老楼,眼前突然出现几栋老式的房子——沿着一道斜坡走上去,就进入燕南园地界。
这里的50号到66号别墅,就是燕南园。在北大党委宣传部部长蒋朗朗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这片充满故事和传奇的院落……
一条甬道两侧,坐落着一个个院子、一栋栋小楼,青砖灰瓦,格外安静:一个世纪之前,即1919年前后,北京三所大学——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通州协和大学陆续合并成一所大学,取名燕京大学,而有意思的是,由于汇文大学的英文名字是“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 ,有文章记载:“合并后的学校曾经打算挂出‘北京大学’的牌子,但是这与已经名播天下的‘国立北京大学’几无二致,显然不妥。”
历史是如此的巧合!有谁能想到,30多年后,新中国的教育系统推行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北大迁到了原燕大的校址——燕园。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亲自勘察,选定北京西郊一处宽敞的地方,也就是明代米万钟的勺园与清代和珅的淑春园所在地:几经易主,清末时归睿亲王后代所有,因屡经战乱,已经破败不堪,后来民国时期陕西督军陈树藩买了这处废园。司徒雷登跑到西安,几番谈判,最后以6万元的价格买下。(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