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整治“文山会海”,近来许多地方出台文件,对于公文制作、会议召开做了详尽且严格的规定,甚至精确到字数、次数限制,不可谓不认真。不过,读者也会发现,许多规定、要求似曾相识,未免老调重弹。
整治“文山会海”不是新话题,多年来反复整治又反复回潮,似乎成了“不治之症”;许多人深受其害,怨声载道,却又往往不自觉地“加害”他人。这是为什么?
按说,开会、行文都是正常工作程序,使用得当根本不是问题。其所以成“山”似“海”,以致为害,是因为有人扭曲或者利用了会议、文件的本义,使之成了“为官之道”的工具。在他们看来,贯彻上级指示,部署下级工作,开会才叫重视,行文才算认真。近年来又流行“办事留痕”,各种“台账”大行其道,而“台账”不就是为了备查,给人看的吗?是不是真做了、做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看得过去”,如此,假账也就难免了。
多开几次会,多发几份文件,还说不上成“山”似“海”。如果能够说出点自己的领悟、见解,结合自身实际拿出点切实措施、有效办法,反而是好事。问题是,许多会议照本宣科,套话连篇,念的人无精打采,听的人昏昏欲睡;许多文件穿靴戴帽,照转照抄,既无新意,又很冗长,如此这般,怎能不成其害?
“文山会海”的反复,是因为有人平日里搞惯了形式主义,做熟了表面文章,甚或因此而“讨巧”,于是成为习惯、定势,一旦“气候”适宜就“自然”冒了出来。在这个问题上,更大的责任在上级。上级热衷于此,且照本宣科,下级循规蹈矩不会“出错”,上行下效也是“讨好”。其实,开无效的会,发冗长的文,都与没有真才实学、缺乏责任担当有很大关系。不是吗? □一刀(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