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专注数控铣床13年
北京榜样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5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注数控铣床13年
——记北京北一良工机械有限公司重型车间重型班组长鲍彦隆
 

在数控铣床操作和运用中,他并不是最聪明、上手最快的那个,但是刻苦与钻研弥补了不足;对于工作岗位,他并不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但因工作需要,一个岗位接着一个岗位的调换,成为了能够操作多种型号数控铣床的多面手;他痴迷在数控铣床的海洋中,将总结的经验和方法倾囊相传给徒弟们……他就是北京北一良工机械有限公司重型车间重型班组长鲍彦隆。13年里,鲍彦隆用行动与业绩演绎着他对数控铣床的那份执着与热爱,为他的人生描绘上了浓重的一笔。

从2007年开始,鲍彦隆连续5年获得了北一良工机械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在2010年房山区技能大赛中,他获得了数控铣工第一名;2012年获得了“首都劳动奖章”; 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从稚嫩到成熟的转变

13年前,1990年出生的鲍彦隆从技工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到北一良工机械有限公司,学机械加工专业的他入厂后被分配到龙门铣岗位,开始跟着师傅学习。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也参加过实习,可真正到工作中有很多都不一样。”鲍彦隆回忆着。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鲍彦隆还是摸不到一点头绪,他开始有些急躁。鲍彦隆的师傅带了他两个月了,这个90后徒弟的焦虑全看在眼里,“‘紧车工,慢钳工,溜溜达达是电工。’这虽然是在机械时代的一句形容咱们行业的顺口溜,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不论到了什么时代,都要了解机器设备的原理,基础打牢了,操控起来就得心应手了。”鲍彦隆的师傅循循善诱着。

鲍彦隆的师傅很严厉,在严师的指导和带领下,鲍彦隆每天从搬动沉重的工件和螺丝压板刀具扳手开始做起,去了解和使用那台龙门铣,双手打出了泡,一层又一层,直至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实操,他已经基本掌握了龙门铣的操作要领和技术知识。鲍彦隆从“启蒙师傅”这里不仅学会了对龙门铣的操作,同时也学到了从事这个行业的真谛,让他在今后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8个多月的时间转瞬即逝,鲍彦隆出师了,就在此刻,传来了调令:公司调他去学习镗床。镗床比铣床操作难度要高,也复杂的多。同时接到生产任务还要学习滚齿机。那时,鲍彦隆每天加班加点学习两种机床的操作。“那段时间要说不累那是假话,但是那些都不算什么,心理压力大啊!”鲍彦隆说。

经过不懈努力,鲍彦隆很快掌握了这两门技术,并且独立操作。为公司解决了很多零件加工问题。此时的他,已经从一名稚嫩的学徒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

从操作到驾驭的历程

2007年,正是北一良工机械公司发展大跨步向前迈进的关键时期,数控机床对人才要求更加严格。为了使北一良工机械公司在机械行业的舞台奋勇前进,公司决定选拔一批专业性非常强的人才来驾驭数控机床。经过调整和人才的选拔,鲍彦隆再一次被调岗到高精尖的数控车床。

“知识的匮乏,这是我的弱项。”鲍彦隆坦言道。当时,对于鲍彦隆来说,他没有任何数控实操基础,这个并没有让他退缩。那段时间,鲍彦隆就跟着了“魔”一样,上班跟技术人员学习、探讨数控铣床方面技术问题;下班,他一头钻进图书馆查阅资料……终于在几个月的数控技术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恶补之后得到实践。

2007年10月份,北一良工机械公司期盼已久的7610加工中心进厂了。在调试期间,鲍彦隆和师傅几乎是不分昼夜的加班加点,一点点的琢磨,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经过不懈的努力,7610的生产终于走上了正轨,生产的零件和箱体的技术标准与精度成为了公司招牌产品,也因此,公司外接了一种韩国的工件。这批工件的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而且操作复杂,更关键的是加工工期非常短。从接到图纸工件的那一刻起,鲍彦隆就连续奋战了50个小时,终于按期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所有加工任务。

在鲍彦隆的工作经历中,从入厂时被分配到普通龙门铣床岗位,再到镗床,齿条车,7610数控铣床,013卧式加工中心、630加工中心,三米桥式龙门铣床等岗位的多次调转,也正是由于鲍彦隆对机械加工的钻研爱好,每调换一个岗位他对技术知识和实操要领掌握的尤为迅速。公司注重人才的培养,为技术骨干提供了很多深造平台,加上鲍彦隆自身不服输、不言累的付出,成为了公司数一数二的技术能手。

从高尖到归零的实践

2009年,北一良工机械公司因为生产需要对老设备013卧式加工中心进行系统和机械的改造,由于活源充沛,需要配备几名调试人员和操作者。此时的鲍彦隆已经是公司里数一数二的高尖技术人才,他听说此事后主动请缨,参加了该机床的调试和操作,对新的领域发起了挑战。

“这个机床的系统和机械构造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鲍彦隆说。

但是,因为有了之前调试7610的一些经验,鲍彦隆再次开启学习模式。他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使第一台合格产品下线了,013卧式加工中心正式开始投产。生产中很多零件过长和过重,但因为013工作台长度有限,零件长度超过工作台的两倍多,这样加工会导致重心太偏精度无法保证。鲍彦隆对此进行了技术革新,把工作台和机床床身用压板螺丝连接起来增加了工作台的重量,解决了重心偏重。因此保证了质量和图纸要求,为公司创造了效益。

之后,2010年因公司购买了一台630加工中心,公司保送鲍彦隆到北一D工厂进行了10天的630的技术学习;2013年购买了用于大型零件加工的3米桥式龙门镗铣床,鲍彦隆又来到了“3米”,带领几名操作工迎接新的挑战。对于重型车间来讲,几台高难度和高精度的机床是车间生产的主力,鲍彦隆凭借对机床调试和操作的经验,他一人同时开两台机床,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2015年,机床行业步入寒冬,公司订单相继减少,人员流失严重。鲍彦隆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保证了仅有的零件顺利的交到了客户手中。

13年来,鲍彦隆学习和操作过的机床也有十余种。有人问他:“你都学会这么多了,就没想过出去赚更多的钱”!他却说:“我的所学和收获都是公司创造条件之下才拥有的,我对公司的感情要比我的技术重要得多”。

□本报记者 张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