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穿梭在电波中的志愿服务者
郭志滨:从博物馆藏品开始思政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9年5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志滨:从博物馆藏品开始思政课

 

孙悟空到底是人还是猴子?为什么现在我国没有犀牛,而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中却有“青铜犀尊”,古人是怎么保护信件隐私的?在史家胡同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孩子们都会自己从文物中找到各自的答案。讲解这门课的史家胡同小学德育学科、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郭志滨老师为了这个名为“博·悟之旅”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费尽了心思,也收获了孩子们的成长。

史家胡同小学六年级10班的一节课是这样开头的:“孙悟空到底是人还是猴子?”孩子们踊跃回答:“他虽然有猴子的外表,但是他忠诚、勇敢、嫉恶如仇,具有人的品格。”站在讲台上的郭志滨老师露出笑容,然后她背后黑板上的PPT出现了一幅描绘玄奘西行的敦煌壁画,由此引入,郭志滨带着学生们从这幅壁画中找到了“孙悟空”,又讲到了敦煌壁画中“胡僧”拜玄奘为师的故事。这个“胡僧”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大家看这位胡僧的相貌与中原有何不同?”郭志滨老师让孩子们进行讨论,又用PPT展示了壁画中的其他画作,有的图样中出现了早期的飞天造型,并与西方的丘比特形象进行对比,有的图样中出现了黑皮肤的人训练大象的样子。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孩子们从这些比《西游记》还早三百年的壁画中看到了当年的敦煌,并总结出当时的敦煌聚集着大量的中亚人、甚至西方人,而“胡僧”因相貌非常,就有可能不是中原人士。“敦煌当年一定是个开放的、经济发达、贸易繁荣的城市。”一个胳膊上挂着三道杠的孩子总结说。

郭志滨老师最后展示了唐代的地图,敦煌这个城市就在中原和匈奴的交接之地。最终,郭志滨因势利导讲解了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

郭志滨老师说,普通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讲的活泛一点的就是多讲故事。她认为这远远不能满足小朋友们的需求。“让有限的课时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郭志滨说,从2013年开始,她和团队从博物馆中的藏品入手,带着孩子们了解礼仪文化、讲规则意识。

“比如讲环保课程,我们是从国家博物馆的青铜犀尊开始的。”郭志滨介绍,青铜犀尊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说明古时候我国是有犀牛的。“古诗词有言‘操吴戈兮被犀甲’说明犀牛皮做的甲胄长期出现在战争中。还有《本草纲目》对犀牛角入药也有记载。”郭志滨说,从这些史料和文物入手,孩子们很快就能理解环保的重要,因前辈们的捕猎导致野生犀牛的稀少,如果现在不重视环保,后代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在这个课堂上,孩子们还看到过古时候用于封住竹简的封泥。一旦封泥被破坏,说明信件已经被拆。“这堂课孩子们讨论了隐私话题。”郭志滨说。

郭志滨介绍,为了推行“博·悟之旅”课程,团队与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密切合作,老师们也查阅了大量资料。目前,“博·悟之旅”这一课程占史家胡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十分之一,深受孩子们欢迎。郭志滨老师说改变传统的说教,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水平,思政课想要“活”起来,就要有创意。

□本报记者 李婧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