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法学奠基人沈家本故居:活化利用、物尽其用
清朝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八旗居内城,汉人居外城。在北京宣武门以南的外城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汉族朝官、京官及士子为主要居民的地域,人们称之为宣南。
从西周蓟城、唐代幽州到辽代南京、金代中都,基本都在宣南一带。
新华社北京分社所处的位置叫诚实胡同一号,位于老墙根胡同和广安胡同(早已扩成南北双向车道)十字路口的东南侧,这里距离宣武门不远,实际上是北京老城的一部分。这个地理位置,意味着这里四处都是历史,就如老墙根,正如王世仁先生所说,“这个‘老墙’应即是辽城东墙”,也就是辽代燕京的东墙。
正因为地处老城,周围还有一些在过去突飞猛进发展、大拆大建中幸存下来的胡同和四合院,也就是如今的大杂院。为什么说“幸存”?记得2017年在宣武门南整治后的达智桥胡同采访时,一位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退休教师说,其实早在十多年前这里就传闻过要被房地产开发商改造,大伙都等着腾退搬迁,但是后来就没消息了,而就在这一带,恰恰是宣南核心地带,是名人故居、会馆云集之地。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一锤定音!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命运从此发生转折。宣南一带也有了变化,拆迁是不可能了,关键是怎么样保护利用好。伴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等一项项工作的展开,这一带的街巷、故居开始加快重新收拾、整治的步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于西城区上斜街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
沈家本何许人也?1840年出生的沈家本是浙江吴兴人,清朝光绪朝的进士,历任天津与保定知府、刑部左侍郎、大理院正卿、修订法律大臣等,坚信以法救国、以法强国,在清末激烈的思想与权力交锋中,使一系列与世界接轨的法律条文问世,如《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等,著有《历代刑法考》《诸史琐言》,还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律,建议废止凌迟、戳尸、刺字等酷刑,最早提倡、创设了中国的律师制度、中国检察制度、现代审判制度,提出了改良监狱、让在押犯人学习劳动技艺以备出狱后能吃上饭等人性化措施,堪称中国近代法学奠基人。
故居整体坐北朝南,从院子东侧走过,高高的墙体已然修葺一新。故居前面新辟出一个方形小公园,空间顿显敞亮,在这紧促的胡同里实在是难得一见,故居木质大门看上去比普通四合院的门大许多。
笔者曾经在故居基本整饬时有机会进过一次这座院子,一进大门,顿感豁然开朗,进门东侧有一座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就是1905年沈家本筹资建成的藏书楼——“枕碧楼”,楼内曾藏书5万余卷。这是一座三进四层的院落,十分宽敞。难怪2015年出版的《增订宣南鸿雪图志》第二卷在介绍沈家本故居时这样描述:“整组建筑布局严谨,宽敞实用,很合主人的身份。”这位清末著名法学家从1900年入京到1913年逝世一直住在这里,写成了多部著作。
(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