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18周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们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来表示对我以及我所教课程的认可,那种感觉特别幸福。”中央财经大学教师刘刚微笑着说。
刘刚2012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当年7月入职中央财经大学,成为了一名思政课教师。目前,他在学校教授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西方哲学史,教授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自然辩证法等课程。从业6年多来,他已经教过1200余名学生,遍布保险学院、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多个专业。
刘刚坦言,让所有学生都喜欢自己的课堂,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他一直努力的目标。他认为,思政课的教学应该遵守一般教育教学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研究思政课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了解学生,再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刘刚说,他觉得第一节课很重要。每次接到一个新的班级,第一节课,他都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写下答案。通过这些问题,他会对学生有基本了解,同时了解他们对这门课的态度和想法。
“今年下半年,我将要教的学生80%是‘00后’。根据以往经验,表面上看,这90多位同学都是一样的年轻、有活力,可是他们头脑里思考的东西却并不相同。”
在很多人印象中,“90后”“00后”是叛逆的,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刘刚发现,这些学生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这说明他们能从宏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在微观领域,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节课我就会告诉学生们,我是一个残忍的老师。”刘刚认真地说,在教学过程中,他要求学生读书,并且写读书笔记。“一共要写两篇读书笔记,每篇6000字。第一篇读书笔记必须针对马列经典著作,第8周交。第二篇针对马列经典的历史或哲学作品,文学类作品除外,第16周交。”他解释道。
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源自刘刚自己的读书经历。“读书不写点东西,读过的书很容易忘掉,写下来则能够深化阅读效果。”本着这样的初心,他开始尝试要求学生读书、写笔记。最初,他也担心学生们的课业负担比较多,对他的要求有抵触心理,但他也抓住了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多读书的心思。
“这项作业,我已经坚持了四年,很多我教过的学生跟我反馈,读书写笔记和不写笔记,效果真的不一样。”他兴奋地说。
如何应对学生的疲惫期,活跃课堂气氛,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但也是“必修课”。刘刚介绍,首先,他会根据课程本身特点来调节。比如,如果课堂上讲解文字性东西较多的时候,他会穿插一些图片、短视频,让学生换一种思维方式。其次,他会设置一些讨论环节,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并且进行小组发言,他来点评,活跃课堂氛围。此外,他还会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
“比如马克思在17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职业选择问题了。而我的课堂上大多是大二的学生,他们对未来人生的选择,也已经有了一些想法。这个时候,我就可以把马克思的案例抛出来,引导大家思考,人生选择是否要与现实结合。”
刘刚务实、有趣的课堂,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而在18周的课程结束后,不仅全体学生的掌声会让他幸福感爆棚,甚至还有学生专门找他“表白”:“喜欢您的课”。
“这些学生都是怀着求知的欲望来学习的,作为他们的教师一定要有责任心。”刘刚说。也许是因为心里有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已经从业6年多的他,至今,每次上课,手心都会冒冷汗。
他透露,父亲曾经在陕北老家做过教师,在他刚到中央财经大学任教的时候,就叮嘱他,“不要耽误了娃娃们,好好把课上好。”这句话,他一直记得。
□本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