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45年“南农人”成就 一辈子“南农情”
从两间办公室 建起3万平方米养鸡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两间办公室 建起3万平方米养鸡场

赵万清
西郊农场原场长
 

1981接手西郊农场下属白水洼鸡场时,赵万清40岁,正当年;而白水洼鸡场,只有一排房子,两间办公室。孵化厂离养鸡场有四五里地,没有车。产生种蛋后,送到孵化厂,全靠毛驴拉车往返运送。

对于当年的白手起家,赵万清记忆犹新。最初,养鸡场只有不到10亩地,只能生产“商品代”的鸡蛋。

“我对养鸡专业的入门,其实就是在香山听外国专家讲课开始。”赵万清说,“鸡蛋分不同种代,咱们市面上吃的鸡蛋,都是商品代,往上是父母代,再往上是祖代、曾祖代。那个时候,咱们国家的技术只能生产商品代。”

学习了养鸡知识,赵万清开始着手培育父母代的鸡蛋。由于当时国内没有祖代原种,也没有培育系统,最初的鸡蛋都是从加拿大、美国和荷兰进口的。第二年,白水洼鸡场就培育出了父母代的鸡蛋,进而培育出祖代鸡蛋、曾祖代鸡蛋。可以出售父母代的鸡蛋,鸡蛋价格上去了,鸡场的利润也开始逐步提高。

“那时候一套父母代的鸡蛋能卖出十几块钱,能孵化商品代的鸡蛋,卖给全国各地的养鸡场。”赵万清说。

赵万清中专学自动化控制,后来转电气自动化专业。原本可以端上“铁饭碗”的他,赶上困难时期,加上父母需要照顾,他中途缀学,重新回家务农。但是脑瓜灵、爱学习,在村大队干过副队长,干过畜牧专员,还搞过施工。一次机遇,在香山有个学习班,美国专家讲课,回来后,他就在整个大队搞起养殖,给大家增加收入,也因此被西郊农场看中。

在他的带领下,白水洼鸡场不到10亩地,迅速增容,开始置办了3亩地,过了几年又置办了四五亩地。并且在其他地方建起了隔离场。办公厂房同时增建。

上世纪90年代,鸡场招了很多兽医和畜牧专业的大学生,赵万清虽然没有学历,但是他有书本知识、有实践知识,能跟大学生配合,并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将鸡场管理得更加严格细致。“养鸡不好干,怕鸡瘟、怕各种传染病。”养鸡场建在远离村庄的地方,减少人员往来。饲养员需要洗澡、换衣、紫外线照射后才能进入养殖场,各种传染病还要提前做好预防免疫。养鸡场的规模从1000多只只能产出商品代的鸡,逐渐扩大为15万只可产父母代鸡蛋的养殖场。

农场也经历过经营困难时期,市场经济必然有风险。1993年,成本8毛钱一个的种蛋价格大跌,跌到1毛多钱一个,鸡场正常运转3万套、后备2万套父母代的鸡蛋销售不出去。赵万清跟着销售员跑了宁夏、东北、山东、河南、河北……全国各地的路,效果依然不理想。但到了下半年,行情开始好转,赵万清果断决策:涨价!价格从1块3涨到1块5再涨到1块8,一个月的时间,涨到2块8毛钱。当时也有人提出异议,觉得价格上涨厉害,但赵万清说:“市场经济,一切以市场为杠杆。”那年,他为企业挣下500万元。

为了保证公平,他在鸡场推广定额管理制度,种蛋受精率、产蛋率都有系统的管理手册,到年底算定额,每个人应该多少钱都清清楚楚,特别公平。能挣着钱,大伙都奔着好的方向去做。

他也身先士卒,舍得个人利益。那年,鸡场超额完成了生产经营任务,上级单位根据经济效益,奖励赵万清个人10万元奖金。赵万清觉得太多,推辞之后只要了6万元。他又将这6万元,分给了书记,并给鸡场200多名职工每人买了一床羊毛毯。10万元奖金,最后真正到他手里的,只有580块钱。第二年又是如此。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