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45年“南农人”成就 一辈子“南农情”
从两间办公室 建起3万平方米养鸡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45年“南农人”成就 一辈子“南农情”

陈东
南口农场原场长
 

“我15岁进农场,直到2004年退休,在那里工作整整45年。”现年75岁的陈东,把大半辈子的岁月都留在了南口农场里,他挖过坑、种过树,也当过电工、做过生产设备主管,退休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南口农场的场长了。经历过半生的成长与时代的变迁,陈东感慨万分,“45年‘南农人’成就了一辈子‘南农情’。”陈东说,“只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必将成就无悔的青春。”

1959年10月,初中毕业的陈东秉承着“做第一代社会主义新农民”的信念,来到了南口农场,成为南口农场创业初期最早的一批学生建设者。“当时的南口农场还是一万亩的沙石荒滩,我们带着要把万亩荒滩上建成万亩果园的目标,铆足了干劲儿。” 陈东回忆,刚来的时候,整日挖坑、换土、种树……一系列重体力劳动,让原本一身“书生气”的学生们很快就转变了角色,手脚都磨出茧,皮肤也晒得黝黑,但年轻人的劳动热情丝毫不减。“就连身材弱小的女学生也争着抢着干活,劳动场面异常火热。” 陈东说,每次回想到当初的场景,他都特别感动,“那是党的向心力引导下的如火如荼,是劳动者最光芒万丈的样子。”

陈东告诉记者,他干了三年的体力活,后来因为农场建设发展的需求,开始学习电工,安装变压器、立起电线杆、架起高压线,配合机井建设,陈东的岗位,也因此从体力劳动者变成了技术工人。“成为技术工人就不能单纯的只卖力气,要花心思,懂钻研。”天生好学的陈东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个电工,他在调至南口农场下属一个乳品厂后,在兼顾电工工作的同时,主动了解和研究生产设备,积极学习制冷、热交换等其他专业领域,到了上世纪80年代,陈东就升职为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再后来,更接任了厂长职务。

“常年的技术积累,让我比任何人都了解我们的生产设备,改革开放的步伐,更是打开了我们快速发展与前进的新窗口。”陈东说,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他主动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完善管理体系。为了鼓励职工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陈东还专门设立了“节约奖”,将提高的生产效率产生的利润分给一线岗位职工,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奖励机制和生产结构调整、销售模式创新的多重作用下,陈东带领的乳品厂效益越来越好,职工工资越来越高。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改革开放浪潮里的繁荣缩影。”陈东说,他是在1993年从乳品厂调至南口农场总场工作的,任场长。“那次岗位调整,也是要面临农场改革的新局势。”陈东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口农场下属果树种植产业紧缩,下属牛场效益不好,人员结构也在大幅减少,很多困难交织在一起,又给陈东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但既然接受了任务,陈东就从来不含糊,他实地了解效益不好的牛场,深挖其产量低的原因,最终总结出通过改善饲养方式的方法,提高产奶量。“当然,扭转一个牛场的生机,光凭我自己干是远远不够的。”陈东告诉记者,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知人善用。大胆启用懂行的专业人才,最大限度发挥用人优势,这样才能加快农场现代产业转型。

“之后,仅仅三年的蜕变,当初那个常年亏损的牛场,逐渐成为南口农场里效益最好的业态。”陈东对此也倍感自豪。

大半生的时间过得很快,陈东似乎还能感受到初入农场时,磨破鞋底的石头,吸收着炙热的阳光,很烫。转眼到了2004年,60岁的陈东就要光荣退休了。“离开南口农场我十分舍不得,但我知道,在新的时代中,将有更优秀的人接过创业者的接力棒,南口农场也该有个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方向。”陈东笑着说。随着退休,45年工龄的“南农人”陈东可以舍去职位与报酬,却难舍那份炽热的“南农情”。

退休后,陈东还会常常回到南口农场,关心企业的发展与未来。他希望南口农场有个更加美好又绚丽的未来;当然,他也会常常与曾经在一起奋斗过的老同事们聚会、聊天,用另外一种方式纪念曾经难忘的光辉岁月。

□本报记者 王路曼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