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灯光下,三三两两的职工围坐一桌,手捧着书神情专注。在中建二局合肥联投中心书城项目,读书看报已经成为工人们业余爱好的“重要曲目”。“工作时间越长,越觉得读书学习很重要,今年我给自己列了一份书单,有建筑施工的、有技术图集的、有历史文化的、有社交口才的,今年的目标是要看完这5本书。”中建二局合肥联投中心书城瓦工张德林说道。
让工地安放得下一张书桌
走进中建二局合肥联投中心书城职工书屋,一书一世界,一茶一知己的“桃源生活”仿佛就在身边。温暖的灯光下,2000余册图书整齐排列,兰花草、绿萝香叶点缀其间。靠墙边的书法案桌墨香点点。吧台上,正在烹制的新鲜雨前绿茶雾气缭绕。书香味儿、墨香味儿、花香味儿交织,让人身心愉悦。
职工们三三两两,有的立于书架前,翻阅最新图集;有的徜徉于书架间寻找那本心灵的“知己”;有的人手捧一卷书,坐在沙发上,神情专注;有的人手持羊毫,在案桌上临摹王羲之字帖……下班后,这是书屋最常见的图景。
这里俨然成为了职工们新的“归宿”。
虽然开工之初,项目临建场地有限,但是项目领导坚持要在为数不多的办公室中开辟一间“职工书屋”。这或许是巧合,缘于项目在建的工程正是亚洲最大的书城项目——合肥联投中心书城。但职工们知道,这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
“我们的职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正是奋斗学习的年纪,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为他们找一处能安放得下书桌的地方。”一名负责人介绍。
不同于原先的职工书屋,项目从设计、功能、形式上都进行了创新:书屋由多媒体阅览区、书法写作区、阅读区、茶艺区等四大部分组成。职工们不仅能纸上阅读,还能在多媒体阅读区遨游更广阔的“书海”;不仅能看书,还能练习书法、学习茶艺等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上墙、荣誉上墙、团体活动上墙,构筑成温馨的“书屋文化”,使职工书屋成为弘扬传统、传播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
农民工友晒2019年书单
“5年前,职工下班后喜欢健身,篮球、乒乓球、台球、羽毛球场地都是现成的,但也有一部分职工想给自己加油充电。”项目工会主席陈先梅说道。从2014年开始,中建二局就开始探索建立“职工书屋”。
发展到现在,在中建二局,几乎80%的工地都有了自己的“书屋”。而这里,不仅成为读书学习的地方,也发展成为了年轻人交流分享、专业培训和开展头脑风暴的地方。
张德林本是合肥联投中心书城项目的瓦工。去年,他特地来到项目部询问:“我能到职工书屋看书,参加你们的活动吗?”
“当然能,所有农民工友都能来!”
于是,张德林和他的工友王祖法就成了职工书屋的“常客”,跟着同样是80后、90后的管理人员讨论感悟,还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大家,向“科班”出身的前辈请教专业问题。
久而久之,张德林的专业能力逐步提高,还在去年合肥市砌筑工劳动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这里还给工友们开了一次十九大精神宣贯会。听报告中说,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我一听倍感鼓舞,感觉新时代劳动者的机会来了。” 张德林说。
今年,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书单,大多是与自学考试相关的书籍,他说他要在“书屋”里埋头苦读,为自己加油充电,为以后转型成为产业工人做足准备。
书屋承载着“创新”文化
迄今为止,书屋不仅承载着工人们的追求梦,也承载着企业的创新梦。安置在职工书屋的“孙波职工创新工作室”也挂牌成立。
为啥要安放在这里?“因为创新就要打破职级、资历等限制,让金点子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交流碰撞,多听听年轻人的意见,让职工尽情展示自我,就像在大学课堂上那样。”
“孙波创新工作室”是一个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创新团队,以培养员工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协作精神,集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技术研发于一体的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在这间书屋里,工作室创造了远程操控影响数据收集平台、以Revit及Navisworks等为基础的BIM建模开发平台,并以亚洲最大书城为攻关对象,大胆深化设计、推广“四新”运用,将总承包协调管理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数百万元。
职工书屋的价值何在?也许不在于书屋的面积大小,而在于能安放梦想、激发梦想、实现梦想,一方天地,也能大有作为。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傅晓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