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喜迎北京工会十四大
3上一版  下一版4
 
指尖奇迹 医者仁心
“社区女儿”梁会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5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女儿”梁会兰

 

梁会兰的老家在河北衡水,家中并不宽裕,作为长女的她在初中毕业后,尽管学习成绩优异,还是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机会,成为了一名代课老师。1995年,京棉二厂到衡水招工,看着招工丰厚的工资待遇,梁会兰动心了,成了京棉二厂的一位细纱挡车工。

在师傅的带领下,不到一年时间,积极上进的梁会兰入了团,还成为了厂团支部“学雷锋”小组的组长,带着20多名组员深入社区,服务从厂里退休的孤寡老人。

1996年的春天,梁会兰认识了第一位老人赵桂珍。看到赵桂珍老人的那一刻,梁会兰想起了自己的奶奶。“我的奶奶在老家是有人照顾的,而赵阿姨却孤单一人,太让人心酸了。”

当时,她年龄还小,做什么都不太熟练,但一有时间,她就会来到老人家里,陪老人聊聊天,向老人学习做家务。转眼夏天到了,看到蚊子、苍蝇特别多,眼看着老人也没有个门帘。梁会兰心想,老人肯定是舍不得买,就决定给老人做一个。

她买来曲别针,找来塑料纸、小纸板,一个一个地穿。当几千个曲别针连在一起时,帘子终于做好了。她马上跑到老人家,给老人挂上。看着自己的新门帘,赵大妈高兴地说:“真漂亮,小梁手真巧!”

2006年因企业改制,梁会兰下岗了。她对一直照顾的金大爷说:“我要去找份稳定的工作,换别人照顾你们好吗?”金大爷说了这样一句话:“小梁,如果换别人来照顾我们,我和你阿姨肯定要少活几年!”

如今,回忆起金大爷当年劝她不要走时说过的这句话,梁会兰的眼眶红了。她下定了决心,“凡是和我结对子的老人,只要他们健在,我就会一直照顾下去。”梁会兰做通了丈夫的工作,选择了留在北京,留在八里庄,继续无偿照顾孤寡空巢老人。

也是在那一年,梁会兰又结识了白淑云老人。每次做饭时,老人都会坐在她身边,一边教她怎么做,一边聊天。有人说:这是老人对你的不信任,别去了。但梁会兰不这么认为,“老人整天以电视为伴,没有人和她聊天,她只是想和大活人说说心里话而已。”

说到高兴时,梁会兰就陪着老人一起欢笑,伤心时,就和老人一起流泪!老人的故事她听了一遍又一遍!

每周她都会给老人洗澡,剪指甲。一次刚洗完澡,老人坐在一旁哭了,她急忙问:“阿姨,您怎么了?”

阿姨叹了口气说:“我在想呀,我的孩子都没有给我洗过澡,这辈子拖累你了。”

“阿姨,这是咱娘俩的缘分。”

就这样,她们的感情越来越深了,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受到照顾的老人们对她说的最多的是“感谢”二字。受她照顾的宋阿姨曾对她说:“事情交给你,我们放心,你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神。”全国劳模陈素芝跟街坊聊天时说:“这辈子我老伴儿做的最让我满意的一件事,就是把小梁带到我家!”

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梁会兰在八里庄街道工委和八里庄东里社区党委的帮助下,成立了一支以她名字命名的“会兰孝亲敬老服务队”。并且队伍不断壮大,队员由最初的12人发展到100余人,照顾的老人达到了300多位。人员结构也不断优化,社会各界人士和爱心企业都积极参与,专业程度不断提高。从物质关怀到精神慰藉,从走访慰问到外出活动等等,志愿者们共同为做好志愿活动出钱出力,献计献策,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活动。

“我做的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小事,却得到了社会和老人们的认可,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也使我懂得了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在今后助老的道路上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做老人们的‘社区女儿’!”梁会兰这样说。

□本报记者 刘欣欣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