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劳动节
让位李隆基 获封让皇帝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4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也有他们的
劳动节
皇帝也得出把汗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那么,中国古代也有劳动节吗?都是怎么过的呢?古代的劳动节是不是也去看山水田园?其实古代人也有着他们的“劳动节”,只是含义与今人不一样……

古代的劳动节是皇帝的劳动日

在古代,平民百姓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都在劳动,并无庆贺,只是每年有一天,哪怕是养尊处优的皇帝,也得出宫带头“劳动”一回。

这个习俗,由来已久。不过古代这个“劳动节”是农历的二月二,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在以农为本的古代,这个日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头等大事。

于是,每年这个日子,皇帝都要举行“劝民农桑”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由皇帝本人示范,亲自耕田,以表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天子当表率,百姓自然受鼓舞。

尽管这个仪式只是代表象征意义,但对于皇帝来说,也不容易。平日里,在皇宫内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过得挺惬意。可“劳动节”这天,却不得不亲自拿着锄头,耕田犁地,汗如雨下,这滋味可不好受。

一亩地可见皇帝的贤明与否!几乎可以说,从有农业开始的年代,就已经有了这个仪式。根据史书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时期。

之后,《史记》中也记载,周武王每年也都会郑重其事地举行“亲耕”仪式。而从这之后,历朝历代也都颇为重视。

当然,这一仪式也有让皇帝了解民间疾苦的用意。自己不过劳动了一会儿,已经是气喘如牛,而天下的百姓,每天都处在这样的辛劳中,日子又该怎么过?

感怀天下的皇帝,往往能从中体会到民间疾苦,从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而将这个“劳动节”发挥到极致的,要数清代的雍正。

雍正帝在位时,设了一个“一亩园”,就是由皇帝亲自耕种的一亩地。每年的“劳动节“,雍正都会到一亩园里耕种。当然,平日里,皇帝事多,这一亩园内的事务,自然由底下的人代劳。

尽管如此,这也已经不容易了。这一做法,只有雍正坚持到底。而到了乾隆后期,已经渐渐荒弛。再之后的嘉庆和道光,则彻底废弃了一亩园。可见,虽是一亩地,皇帝的贤明与否,在其中显露无遗。

诗中岁月自有情,诗歌中的“劳动最光荣”

自古以来,“劳动”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劳动一直根植在社会生活中,酝酿着文学创作。最早记载这个“节日”的是《吴越春秋》的《弹歌》,这首歌谣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反映了我国远古狩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描写了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并发射弹丸捕猎禽兽的全过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

最熟悉的莫过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首诗描写的是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情景。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描绘的是一幅瑰丽的农耕图,叙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

陶渊明是我国山水田园派诗歌的创始人,他的《归田园居》(其三)描绘的便是一番劳动场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唐代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仅20个字,生动刻画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的情景。

李白《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描写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刻画下,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白居易写过许多直接描写劳动场景的诗篇,著名的有《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首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的情景。诗中浸透着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相比之下,宋代范成大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则描写的是另一种劳动景象。农民通宵打稻谷,抢收抢种,和天气赛跑,全家共同上阵,亲友们来帮忙:“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写出了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

范成大在另一首同题诗里又是这样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他把那种男耘田、女织麻、孩童也学种瓜等几幅饶有意趣的农家生产小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摘自新华网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