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一定是北京世园会上的绝对主角,能在零下27度的低温下开花的月季,生长于海水中的红树林移栽到温室,来自3000米雪域高原的绿绒蒿……在世园会的多个场馆、展园,来自各地的珍稀、特有植物品种经过跋涉和精心养护,终于可以以它的最佳状态,即将在世园会上与你相约。
不管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展园、省区市展园,还是企业展园、专业园,还有百果园、百蔬园、百草园……北京世园会将有100多个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展园,共有1200种植物精彩亮相。这其中不仅包括从我国最北端到最南端的各种不同园艺植物,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品种。
为了每一位“主角”的精彩亮相,北京世园会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凝结了所有园林团队的心血。
园区林地,原为延庆新城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工程,源于历史上大规模平原造林工程。这里种植了新疆杨、国槐、刺槐、垂柳等不同种类的植物约5万棵,有的栽植时间已超过20年。世园局园艺部部长单宏臣介绍,为了保留这些树木,设计团队专门调整设计方案,按照树的高程调整了建筑的地面高度。根据景观需要,还增添了10多万棵乔灌木,构建郁郁葱葱的北国风光。
162天的会期,将历经春、夏、秋三季。面对平均海拔500多米,4月底依然会有晚霜和大风天气的延庆区气候实际情况,早在2016年,北京世园会花木研发人员就踏上寻找“世园花卉”之路,目标是找到能够历经延庆区春、夏、秋三季,耐寒又美观的花卉品种。
作为北京世园会园林技术组集中力量攻克的重要课题,专家们专门在北京世园会相关园区内整理改良了4万平方米土壤。同时,这3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北京世园会花卉研究团队精心培育改良了40多种“抗寒花”,终于达到了“早开”“晚落”的标准,完全符合高规格世园会对于花卉盛开效果的评估标准。
如果你想看珍贵和稀奇的植物,植物馆一定是探索植物的绝佳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种、超两万株珍稀植物品种将在这里展现它们与环境抗争的生存智慧。
植物馆中的这棵青果榕,算得上本届世园会中的“树王”。它是个加上土球有20米高、25吨重的“大家伙”。为了把这个庞然大物从老家云南运过来实属不易,光根系的土球就有4.5米宽、3.2米高、1.5米厚。想要长途运输就得将枝叶砍掉,青果榕就像砍掉了手脚的人一样面临生命危险;又因为属于超规运输,不能走公路,青果榕要在土路上运输半个月。据透露,当时景观工程师甚至签下了“生死状”,如果运输途中树木不幸死亡,损失将由工程师自己承担。
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北京后,因为运输通道、温室空间、外形体量的限制,青果榕的卸车和栽种足足让工作人员36小时没合眼。终于完好无损地“安家”植物馆后,问题又来了。当时正值北京冬季,低温环境不利于青果榕存活,工作人员只好买来大量的棉帘子和电暖气为它取暖,甚至有工作人员连续为它守夜。
介绍完“大家伙”,再来说说这个高山上的“小家伙”——绿绒蒿。单从它的名字,你可能很难对它产生兴趣,但我想告诉你,它是来世园会必打卡的一款植物。这种在海拔三千多米高山流石滩上凌然而立的野花,被誉为“离天空最近的花”。据《中国植物志》记载,绿绒蒿属共49种,除1种产于西欧外,有48种都分布在横断山-喜马拉雅地区,而分布在中国的绿绒蒿多达38种。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曾掀起一股对中国西部野生动植物发现的热潮。苏格兰植物学家乔治·泰勒称:“所有初次邂逅这种花的人,都会因它而发狂。”
为了在北京世园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园艺的高水平,北京植物园的科研团队,几次驱车直入四川、云南、西藏山地,寻找绿绒蒿。采集过程更为艰难,不但要手脚并用地在流石滩上攀爬,还要经受高原反应的考验。由于绿绒蒿生长的环境“不能冷、不能热、不能湿、不能干”,科研团队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天按时观测、浇水施肥、查看灯光,及时记录数据。2017年3月,北京植物园引进绿绒蒿种子,培育出一批绿绒蒿小苗,首次让它们在平原地区绽放,在国内外植物界引起轰动。又是一年的精心培育,即将开幕的世园会上,它一定会惊艳全世界。
□本报记者 孙艳/文 陈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