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随着一声口令的下达,一头精气神十足的警犬在地铁隔离栅栏前仔细嗅认,栅栏的另一边是脚步匆匆的进站乘客。
突然,警犬猛地抬起头,好像发现了什么,迅速拉着他的训导员冲出栅栏,在一名乘客面前坐下。这名乘客左右躲闪,试图摆脱警犬;警犬始终紧紧跟随,拦住他的去路。随后,这名乘客无奈地从裤兜里掏出一瓶不足5毫升的汽油。“真是神犬!有这样的警犬在,我们乘坐地铁才安全放心。”周围群众纷纷叫好。
这头“神犬”的名字叫剪刀,它的训导员是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警犬工作大队民警徐云龙。他们正在进行的实战训练科目,是在轨道交通密集人群中,利用警犬搜索人身携带的易燃易爆物品。
在派出所实习期间,徐云龙发现地铁人身安检机制不够完善,他当时就想到,警犬嗅觉敏锐,可以做到不用接触就能高效精确地进行人身安检,搜索轨道交通禁限带物品。“警犬技术只有同实战相结合,才能在反恐防恐中发挥作用。”
2011年,徐云龙到警犬大队工作后,他立即将自己的想法作了详细整理,并向上级汇报,很快就得到了认可和支持。大队专门成立了训练组,组织徐云龙等多名骨干进行攻坚,同时,该项目也得到了公安部充分认可,成功申报了部级课题——城市公交环境警犬搜索特定气味训练与使用模式研究。在国内外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组内的同志们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训练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警犬搜索准确率低,经常出现目标人走过,警犬却不示警的情况。训练组内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认为国内外那么多训犬专家都没有开展这项训练,难度还是太大。徐云龙坚信:犬的嗅觉一定可以达到这个水平,是训练方法不对,没有教会犬这种特殊的搜索方式。他绞尽脑汁,日思夜想,一遍遍回看训练视频,一次次召集大家开会讨论,研究问题仿佛着了魔。
一天,徐云龙正在食堂排队打饭,一阵风吹过,饭菜的香味儿飘入了他的鼻子,他顿时灵光一闪,是“风的问题”!犬的嗅觉可以做到远距离搜索,但气味分子的扩散却需要条件。恍然大悟的徐云龙马上找来风扇进行试验,犬的搜索准确率立刻有了质的提升,大家备受鼓舞。随后,徐云龙又继续对风向、风速等条件进行调试,很快便研发出了适合地铁站内警犬搜索的专业设备,申报获批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警犬气味搜索空气导流仪。
有人问徐云龙,为什么把更多的精力留给了工作,把更多的时间分给了警犬。“对于警犬,一名训导员就是它们的一辈子。我还要和它一起工作和战斗,在岗位上多做贡献,陪伴它直到退休。”徐云龙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闫长禄/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