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情趣
3上一版
 
最大快乐是分享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4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雕行家”田瑞洪:
最大快乐是分享

 

用“化腐朽为神奇”来形容雕刻艺术,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化腐朽”的成就感,更在于“为神奇”的惊喜感。田瑞洪正是沉迷于此,才会在不断探索中,自学雕刻艺术,并成为密云业内小有名气的木雕艺术行家。

走进田瑞洪的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木雕艺术品和小把件,而那些纹理清晰优美,造型生动别致的木雕艺术品大多出自田瑞洪之手,是他心中难以割舍的“宝贝疙瘩”。

为磨砺心性 他自学木雕技艺

田瑞洪曾担任密云区交通局工会主席职务,他深知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填充和丰富他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有益于职工以更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大半生勤勤恳恳的工作,让我少有个人兴趣和爱好。直到退休的前两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将面临的独孤与彷徨。”田瑞洪告诉记者,他也尝试培养多种爱好,但最终从众多选项中,选择了雕刻艺术。

“一方面性格耿直的我担心难以融入新的社交圈,另一方面我对木工活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和熟悉感。”田瑞洪笑着告诉记者,“当然,选择木雕艺术,我也希望通过学习磨砺我急躁的心性,让我成为更沉稳的人,从容面对生活。”

于是,坐在工作台前把玩各种木头,把它雕琢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成为田瑞洪倍感成就的事情。研究选料,琢磨工艺,田瑞洪不仅看书学习,更在实践中探索学习。他没有师承和草稿,但独立设计的风格反而自成一派。

从“业余”变“专业”

在上千个作品中打磨手艺

起初,田瑞洪开始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手把件,比如葫芦造型的刮痧板,圆形的平安扣等。纯手感找圆,打磨都靠一次次反复的练习,“虽然我是一名业余雕刻师,但我得用专业的态度和水准来要求自己。”田瑞洪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力,他还专门报班学习了美术绘画知识。通过专业学习,田瑞洪也明显感觉到制作出来的作品,比例越来越舒服,美感越来越强烈。

后来,田瑞洪尝试了多种艺术展现形式,比如制作烟袋、盆景等。采访中,田瑞洪向记者展示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虽然对于每一件作品,他都表现出欣赏和宠爱,但在他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功能型小把件到象形木雕艺术品,几乎每一件作品中都蕴含着很多成长的痕迹。

阳台上的工作台,专业的各类工具,再一次展现了田瑞洪的专业性,而简单几下操作,熟练程度也可见非一般的手上功夫,“多的时候,我每天坐在工作台前6到7个小时不动,但有可能因为最后一下失误让整个作品宣告失败。”田瑞洪说,所以认真对待每一步操作,这是专业的要求,也是追求完美的需求。

当然, 随着学习越来越深入,雕刻技艺手段越来越高超,田瑞洪的作品也呈现出了更加专业的水准。据不完全统计,从学习实践雕刻艺术开始,田瑞洪已经完成大大小小上千个作品。

作品送人比售卖更多

他乐于分享这份“自娱自乐”

了解行情的人都知道,文玩收藏和制作都是以资金投入为前提的。几年来,田瑞洪也在雕刻这门爱好上投资不少,但单纯享受“自娱自乐”的田瑞洪,很难将作品转化为经济价值。当然,并非因为他不是一个善经营的人,而是他更多是在分享自己的成果与快乐。

几乎田瑞洪每一个亲戚和朋友家,都有他的一件或几件艺术作品。近年来,随着艺术造诣的提高,很多人还会专门跑到田瑞洪家,寻找适合自己的木雕艺术品,“如意葫芦”“一鸣惊人”等带着美好寓意的木雕艺术品成为传递感情的媒介。田瑞洪的妻子还笑称,“送人的数量比售卖的多得多。”

对此,田瑞洪似乎并不在意,在他看来,高级的艺术品是象形木雕的随缘创意,顺应原料的形状、线条或颜色,只要稍加雕饰就能产生奇妙的转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腐朽为神奇”,而并非一味强求某种成效或利益。“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田瑞洪说。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