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2019年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在市长青生命纪念园生态葬纪念广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清明春祠,慎思追远”为主题,通过纪念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逝者,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树立绿色殡葬新风。(4月1日 《劳动午报》)
任何观念的转变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葬亦是如此。“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殡葬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关键在于全社会移风易俗,摒弃“厚葬”思想,破除陈规陋习。于此而言,政府职能部门在保持对传统风俗尊重的同时,应大张旗鼓地宣传、和风细雨地教化,尤其是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等方式,渐进式地抛弃旧有思维,接受新式殡葬,逐步缓解和消除殡葬改革阻力,博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生态葬推而广之,政策指导、利益激励和保障机制,应该主动为这种意愿的实现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比如,给予推行生态葬的陵园或殡葬单位一定的优惠政策,降低其经营成本,进而提高推广生态葬的积极性;又如,推广树葬等生态葬时要充分尊重逝者家属意愿,除了要主动给予奖励甚至让其“有利可图”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网上祭祀、二维码扫墓、开设先人虚拟博览园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逝者家庭的殡葬需求。只有把人性化的服务、普惠制的政策落实到位,并求得制度化的正解,才能持久地激活全社会生态葬的动力。
总而言之,生态葬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正面引导和政策指导,同时再加上时间对老百姓头脑里潜在抵触情绪的慢慢“消化”,那么用不了多久,生态葬必定能够成为现代公民“身后事”的标配。
□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