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天就呵欠连天时,不少人会用“春困秋乏夏打盹”调侃自己,但他们不知道,有时候,频繁打哈欠可能是卒中的一种危险信号。临床资料显示,70%以上的中风者在发病前5~10天会频繁打呵欠。今天我们就来和您聊聊卒中来临前有什么“信号”,并送上一套预防手册。
为啥人在春天容易打哈欠
打哈欠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疲倦、睡眠不足时打哈欠,医学上认为是由于大脑缺血、缺氧所致。
打哈欠可以使肺部得到扩张,颅内压下降,静脉的回心血量和输出血量均会增加,从而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脑部温度,改善脑部缺氧状态。
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机体的自我保护行为。
人们特别容易在春天打哈欠,主要是因为经历一个冬季的“蛰伏”,收缩的表皮毛细血管在春暖时节会逐渐扩张;皮肤血管血流量一下充盈起来,大脑就会相对冬天血流量减少,出现大脑特别是脑干缺血缺氧的情况。
因此,春天时,每一两个小时打1~2次哈欠都属于正常现象。
有种哈欠是卒中前兆
如果频繁连续打哈欠,意味着大脑缺氧情况比较明显,此时就要引起注意。
如果本就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卒中危险因素,同时出现频繁连续哈欠,且伴有肢体乏力,甚至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因为这很可能是卒中的前期表现。
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人口首位死亡原因。部分年轻人在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中风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如果经过充足的睡眠后仍然哈欠连天,也要引起警惕。
打哈欠这个动作是由脑干控制的,一旦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频繁哈欠,建议到医院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排除脑干病变引起的缺氧。
除了频繁打哈欠,当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也应考虑脑卒中可能:
1. 一侧肢体(伴随或不伴随面部)无力或麻木。
2. 一侧发生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出现困难。
4. 双眼向一侧凝视。
5. 一侧或双眼的视力丧失或模糊。
6. 眩晕伴呕吐。
7.出现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 意识障碍或抽搐。
其中,前三种症状最常见。
3个口诀帮你识别中风
如果发现脑卒中,应立刻拨打120,让患者侧卧于平坦处,为其保暖,去除患者口腔异物,记住发病时间或最近一次身体正常时间。
为了方便快速识别,专家把发病症状编成了口诀。
第一个: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
第二个为FAST口诀:Face(面部):微笑时面部是否对称;Arm(手臂):抬起双臂时是否有一侧垂下去;Speech(言语):说话的发音是否奇怪;Time(及时):及时拨打120。
第三个为中国特有的120原则: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两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有以上症状,应马上拨打“120”。
防中风注意生活细节
中风虽然常常“打”得人们措手不及,但它是一种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可防可治。
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因素;饮食、吸烟、喝酒、运动等行为因素;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
青壮年总熬夜,易血压飙升;工作繁忙,缺少运动;经常应酬,饭菜总高油、高盐、高糖,席间免不了喝酒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中风年轻化。
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九成中风由危险因素所致:
如果控制好血压,可减少48%的中风;如果增加体力活动,会减少36%的中风;如果饮食健康、结构合理,将会有19%的中风可预防;如果戒烟,12%的中风就会减少;如果房颤等控制好,可防9%的中风;如果糖尿病控制好,4%的中风可减少;限制饮酒,可减少6%的中风;学会释放压力,也可防6%的中风;控制好血脂,会减少27%的中风。
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可控制因素,也是降低全球中风负担的重要靶标,通过合理药物、健康饮食等可有效降低血压,减少中风发生。
对我国居民来说,除了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也是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坚持运动。
(王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