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绿皮书》: 好片子可以自带音响出场
《惊奇队长》
燃气“书女”的那抹书香
《夏目友人帐》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3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皮书》: 好片子可以自带音响出场

 

好莱坞电影《绿皮书》被火速引进到中国电影院里。其实,如果不是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这部电影可能很难被引进,原因很简单,《绿皮书》既不是大片,也显得很不商业。

《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其实去年9月初就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但国内电影院线压根儿没有想到要去引进它。

为什么?因为担心《绿皮书》没有多大的票房号召力。

幸亏奥斯卡大奖来了,《绿皮书》才燃起院线对其的票房信心。

平心而论,《绿皮书》真的不算一部有商业号召力的大片:首先,它的剧情不算离奇,更谈不上宏伟。电影发生在1962年的美国,那时候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而此时专门为黑人所出的“Green Book”,就指明了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名《绿皮书》就来源于此,其表面上为了黑人的便利,实则上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维果·莫特森饰演的纽约下层白人因为失业不得不“屈尊”为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开车,两人搭档去南方巡演,因此引发一系列笑料。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公路剧情片,无论如何无法与《星球大战》《战斗天使》《阿凡达》等宏大叙事相提并论。其二,它是一个小成本的制作片。虽然制片方没有公布《绿皮书》的制作成本,但这个片子开销很小,顶多是《战斗天使》和《变形金刚》的一个零头,却是可以认定的,片子的取景与制造都很简单,人物也不多,基本没有什么特效。按照动辄几亿美元投资的标准来衡量,《绿皮书》就是一个小作坊片。

但《绿皮书》却最终一举征服了奥斯卡评委,也征服了中国观众。《绿皮书》不仅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奖,还在国内的豆瓣评分中获得8.9分,要知道,这是豆瓣对奥斯卡近十年来获奖电影给出的最高分。

笔者于3月2日走进了剧场,虽然看的是中文配音版本,但剧场中时不时传出观众的笑声,这就说明,电影艺术中最难做到的让观众开心一笑的效果,被《绿皮书》轻松做到了。片中不乏美式幽默,有一些梗还需要对美国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才能被体会,但《绿皮书》居然能够让中国观众在大笑之后又获得了人性的熏陶,得到一些教益,至少对种族与肤色歧视的荒谬性多了几分认知,这就很能说明《绿皮书》的价值了。

《绿皮书》在立场上显示了美式的反对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但叙事上走的是喜剧路线,通过一个个让人开心大笑的桥段表现了白人至上主义者的虚伪和卑劣,讽刺时使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收到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种高明的讲故事方法,可能是国内导演和编剧最需要效法的。毕竟中国电影的崛起不缺好故事,缺的是会讲故事的人和懂得演绎故事的演员。好片子可以自带音响出场,有好故事和好演员其实就足够了。如果舍弃此路,想走靠传绯闻、走流量、玩特效的炒作路线,虽然偶尔会有小收益,但效果始终有限,更无法进入经典电影艺术的殿堂。

□辛望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