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您仔细看,大熊猫这个手指骨是6个指头,每头大熊猫都有伪指……”科普人员为感兴趣的游客认真地讲解着。3月2日,2019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公益宣传活动在北京动物园科普馆举行,此次活动以“保护城市物种,传承生态文明”为主题。市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和野生动植物爱好者采用多种互动科普形式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现场市民积极参与。
北京作为东亚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每年春天都有大量候鸟由南向北迁徙过境,目前我市已进入候鸟迁徙期,已有部分候鸟在北迁过程中落脚北京。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2月1日至26日,全市9个国家级和34个市级监测站共监测到野生鸟类26.5万只,其中包括大天鹅、小天鹅、白尾海雕、猎隼、白琵鹭、苍鹭、赤麻鸭、绿头鸭、普通秋沙鸭、针尾鸭等珍稀濒危鸟类。
2019年将启动覆盖北京城市建成区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调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根据调查情况,我市将建立城区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名录,并按照保护价值划分为高、中、低三类保护地。对于高保护价值栖息地,将设立保育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给野生动植物留一片自由生活和成长的乐土。
生物多样性恢复示范项目也将在今年启动。在平原、山区和城区三类区域,分别开展生物多样性恢复试点。今年初步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建设6处生物多样性示范区,为下一步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修复提供经验。
今年开始,北京市启动了鸳鸯和长耳鸮等野生动物的种群调查,分析它们在北京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状况以及受威胁因子。
在刚刚结束的冬季调查中,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组织志愿者对玉渊潭、北海公园、北京动物园、农展馆后湖、颐和园团城湖等9个北京五环以内重点鸳鸯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共发现鸳鸯547只,其中农展馆后湖、北京动物园和玉渊潭数量较多。春季调查也将在3月中下旬开始。
天坛公园、大兴南海子等地都是长耳鸮在京越冬的主要栖息地。据张志明介绍,长耳鸮属于猛禽,在食物链条处于较高的位置。通常一个地区的猛禽分布越多,生物多样性也越丰富。由于人类活动和食物数量等原因,现在大部分长耳鸮把家安在了郊外,城市公园分布数量相对较少。参与调查的北京师范大学邓文洪教授告诉记者,据他统计,入冬以来,北京地区有确切观测记录的长耳鸮个体是62只。综合各类因素推算,目前北京地区的长耳鸮种群数量在300只到700只。
近年来,首都园林绿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了越来越好的栖息条件。在2018年开始实施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中,通过新造林和原有林有机连接,形成大尺度的森林湿地和相互联通的绿色廊道,为野生动物迁徙建好“高速路”和“休息区”。
市园林绿化局呼吁广大市民文明观鸟,远离诱拍、骚扰动物休憩等不文明行为,不购买非法来源的野生动物,更不能购买野生动物放生。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