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人居环境,他在北京视察时就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时,总书记也一直关注京城普通百姓生活,他与胡同居民拉家常、到居民家中做客,这些都是总书记五年前视察北京时,至今一直为居民称道的事情。
在北京,历史文化保护、自然环境提升总是与居民生活紧密相连,尤其是位于西城区的什刹海地区,无论是环湖邻水步道的打通,还是西海湿地公园的建设,亦或是胡同居民的停车自治,都让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有了更多幸福感。
拆除7处堵点 环湖邻水步道打通
什刹海是北京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又毗邻北京的中轴线。近年来,中轴线申遗已成了社会上下的共识,而且推动了历史景观的恢复、保护和升级。
“以前,想要围着湖面转一圈,那绝不可能。因为好多地,都给堵死了。”在什刹海附近水车胡同居住了35年的老居民蒋玉明感慨道。
熟悉的人都知道,什刹海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包括了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因为拥有怡人的湖景、曲折的胡同以及诸多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这里不仅成了北京市民,更成了全国游客的“打卡”胜地。但由于有多处堵点横在中间,想要绕着这片水域走一圈,并不容易。
“此前,什刹海环湖步道主要堵点共有7处。其中,前海1处、后海3处、西海3处。”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张瑞生告诉记者,这些堵点包括小王府、金帆俱乐部、集贤堂酒吧、西海鱼生餐厅等。
为了打通环湖邻水步道,2018年年初,什刹海街道就开始了基础性的测绘和调研工作。随后,又利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联合区城管、园林、国土等部门,正式拉开了消灭“堵点”的序曲。
拆除酒吧,是街道为打通什刹海环湖邻水步道,打响的“第一枪”。因为过程曲折,给张瑞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里是企业的内部高档会所,在前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个会所包括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共400多平方米的面积,全部都是违建。”张瑞生介绍,这块地方虽然是租来的,但合约已经到期,企业不交房租,还一直占着。2018年年初,他们就找到企业负责人,反复做工作,最后敲定于4月15日正式拆除这处违建。
“可真到了那天,我们到现场后却发现,大件的物品,一点没动。负责人一会儿说东西太多,人手不够,一会儿又说东西搬出去,也没有地方放。”张瑞生摇着头说,看来,他们还存在侥幸心理。
为了尽快拆除这处违建,街道协调了十六七位工作人员,帮忙搬运,又找了一个仓库,放置搬运出来的物品。到4月16日的夜里12点多,违建内的物品已经搬走了四分之三。17日一早,天还下着小雨,钩机就开了进来。
“这是一场心理拉锯战,我们的钩机一下去,企业负责人的念头就彻底断了。”张瑞生说。
拆除堵点、铺设木栈道、增加绿植……围绕什刹海的堵点全部打通了,景观得到了有效提升,诸多居民百姓环湖而行、围湖看景的心愿也终于实现了。
栽植物增设施
西海建起湿地公园
除了环湖临水步道的打通,让居民和游客惊喜的还有这里新建的西海湿地公园。
整洁的栈道浮桥、枯黄的芦苇蒲草、经典的乌篷船……虽是冬季,西海湿地公园的景色却别有一番韵味。更让人意外的是,西海的大部分地方都有冰雪覆盖,而湖中心却并未结冰。张瑞生告诉记者,这处水面,是专为在这里过冬的野鸭们游弋觅食而留。
记者了解到,西海湿地公园占地10.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7.4公顷,周边绿地面积3.5公顷。为恢复湿地景观,水中投放了30多个生物品种,栽种了荷花、芦苇等近2万平方米的水生植物,沿湖栽植了700余株乔灌木。现在,整个西海湿地公园将周边的汇通祠等古迹融为一体,更成为了核心城区唯一的湿地公园。
“过去,这里就是三个字:脏乱差。改造后,您看这景,太让人心情舒畅了。”老居民蒋玉明说。
蒋玉明居住的水车胡同,就在西海南沿附近。他告诉记者,1984年,他刚搬到这里的时候,西海还有一片浅水区,是儿童游泳、洗澡的地方,后来逐渐就没有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被承包出去,成了垂钓区。
蒋玉明说,以前,沿湖的步道特别窄,也就能供两个人通过。为了安全,湖边有的地方竖起了铁栅栏,但是比较矮,抬脚就能跨过去。最危险的还是岸边高低不平的砖头。冬天一上冻,有的砖头就拱起来了。春天解冻了,砖头就直接掉湖里了。时常会有小孩疯跑,一不小心踩空,掉进湖里。幸亏湖边水浅,大人伸手就能给捞上来。
“最招人烦的,就是那些钓鱼的。”蒋玉明说,“有时候,他们钓上来的鱼比较小,不想要就直接扔在湖边,或者草丛里,时间长了,死鱼就臭了,还会招来苍蝇蚊子。还有一些烤羊肉串的,搞得烟熏火燎不说,吃完剩下的肥肉、竹签子,随手就扔。城管来逮,他们就跟城管打游击。”
蒋玉明坦言,这种种原因加起来,别说外面的人,就是住在这儿的居民,都很少沿着水面遛弯。“现在,出门看见这湿地公园,心里敞亮多了。湖里种上了荷花、睡莲,湖边的邻水步道也拓宽了,供大家休息的长椅、凉亭一应俱全,还用上了高科技灯杆。现在,晨练、遛弯的人明显多了。”
去年国庆节,西海湿地公园正式迎客,来参观游玩的人瞬间爆满。“简直是人山人海,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蒋玉明说。
清空私装地锁
胡同居民自治停车
什刹海声名远播,如果说全市人民关注的是它的环境提升和历史文化保护,那么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除了这些,还关注什么?采访中,记者发现,停车问题,就是其中一项。
地处核心城区,什刹海地区的平房院落、老旧小区数量不少,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除了居住环境的改善,最关注的就是生活的便利性,停车问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以前,我们每天都为停车问题发愁。我儿子每天下班回来,花个把小时找车位,那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我还得先出去帮他看着。好容易找到能停的地方了,有时候还担心被贴条。就盼着能有一个固定车位。”家住什刹海前铁社区的门阿姨由衷地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7年,西城区在全区以“十有十无”为内容,集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活动。前铁社区居委会盯上了辖区里的群力胡同,并萌发了在胡同里为居民解决停车难题的想法。
群力胡同,东起护仓胡同,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在很长一段时间,住在这里的居民都自嘲说,这条胡同应该叫“地锁胡同”。原来,因为胡同较宽,又不收费,居民的私家车,附近单位的公车,甚至到周边看病、吃饭的外来车辆都杂乱无章地停放在胡同两侧。不少车主为了能长期占有车位,还私装了地锁。
“296米长的胡同,车能停100多辆,地锁最多的时候装了151个。”什刹海街道社区纪检专员、原前铁社区党委书记高艳红介绍,地锁的样子更是五花八门,除了有普通地锁,还有锥桶、破木头,更有将破旧自行车放倒充当地锁的。这不仅影响了胡同美观,更造成了通行难题,阻碍了消防通道。
2017年12月,地区多个部门展开综合执法,对群力胡同内居民私装地锁占用公共资源问题展开集中整治。地锁一夜之间拆没了,可是停车乱象却依旧存在。
停车规范管理势在必行。2018年起,前铁社区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追踪调查。“每天派工作人员给停在这里的车辆照相,早晨照一遍,晚上照一遍,然后将车牌号输入excel表,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就是想看看到底有多少车是我们居民的。”高艳红表示,之后,他们又面向周边400多户居民开展了摸底问卷,调查胡同收费停车的需求和意愿,“大多数的居民都表示愿意。”
项目确定后,前铁社区和什刹海街道充分发挥“吹哨报到”机制,召集了各职能部门共同出力:什刹海房管所负责规划车位、制定停车收费标准、部署街巷物业;街道社区办负责指导社区成立停车自治委员会,商讨、修订停车自治公约;城建科负责为证件不全车辆寻找停车出口……
现在的群力胡同,违规停车的现象彻底绝迹了。胡同设置为机动车单向行驶,胡同南侧规划出了54个停车位,每个车位停车费每月300元,房管所物业保安24小时站岗巡逻;北侧则用铁护栏分隔出了非机动车道,方便居民出行。
“去年6月28日,群力胡同居民停车自治项目正式启动。我们再也不用为找车位发愁,为被贴条而苦恼了。现在,整个胡同都特别整洁有序。”门阿姨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前铁社区将以群力胡同为试点,继续在辖区内其余胡同推广居民停车自治,什刹海街道也将在其他社区陆续开展居民停车自治项目。
□本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