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场文化盛宴
沙土记忆
当“军嫂”遇上“医夫”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2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沙土记忆

 

故乡的沙土在我的记忆里不仅仅是土,更多的是儿时的快乐回忆。

我的家乡就坐落在京西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里,由于年代久远的冲击作用,成片成片的沙土是村庄的特色,儿时的自己就是在沙土地里成长起来的。

村庄的西头是一片沙土岗子,绵延起伏几公里,成年累月的沙土一层层堆积就形成了如山丘般的高岗,这种沙土岗子没有山岗的伟岸和坚硬,它是绵软的、细腻的,是用手可以挖动的。家乡的沙土又细又密,太阳一照泛着金星,吸水性特别好。雨滴浇在上面瞬间就不见了踪影,只剩一个圆圆的小印子,光脚踩上去只有一点潮湿湿的感觉。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所有的孩子都是穿沙土裤长大的,一个犹如现代背带裤的布口袋,加上加热消毒后的沙土,把孩子放进去,上端两侧有绳子系在孩子的双肩上,只露着头和两只小胳膊在外面,再用小被子包成襁褓的样子,孩子在里面很舒服,拉了或者尿了也不会黏在屁股上,过几个小时或者半天大人就会打开沙土裤给孩子换上新烧热的沙土。在农村沙土裤无疑是一件很聪明的发明,这种土办法比现在的纸尿裤要好很多,透气、吸水性好,不会出现红屁股的现象。最主要的是家长不用经常换洗尿布,省事省力还环保。因此直到现在家乡的人家还有使用这种土办法养育孩子的。

家乡的孩子是离不开沙土的,不仅睡在沙土裤里,还要玩在沙土堆。记忆里母亲农忙时,就会去沙土岗子上推一车沙土堆在院子里,四五个孩子围着土堆又是刨、又是挖,还有拿铲子铲的,还有堆城堡高楼的。奶奶就坐在院子里一角,摘着花生或者剥着玉米,时不时瞟我们一眼,不打不闹我们可以玩上半天。

再大点,我们就会成群结伴去沙土岗子上玩耍。一群孩子爬上沙土岗子,顺着斜坡溜滑梯,还有挖出战壕两军对垒。即使玩得都成了泥猴子还是乐此不疲。秋收时,还会进行野地“烧烤”,用小铲挖一个土灶台,灶台周围用小土块围成宝塔形状,然后在下面将土块烧红。待明火消失后将刚挖好的地瓜扔进里面然后踩踏结实,再用沙土将其掩埋。做好记号,然后就跑去别的地方玩。玩够后,用小铲慢慢轻轻地将土扒开,一股地瓜的香甜味道就冲进了鼻端,脑子里满满的都是期待。迫不及待地将沙土挖开,香甜绵软的热腾腾的烤地瓜就映入了眼帘。不管烫不烫,大家一拥而上,在抢抢夺夺中一块块地瓜就被我们消灭干净了。再看看大家,都变成了花脸的小猫。

母亲还会用沙土炒制美食,花生、黄豆、葵花子收获后,和沙土一起放在大铁锅里翻炒,不一会,香喷喷的炒花生、炒葵花子就出锅了,用细箩筛掉沙土,那花生和葵花子就会变得干干净净,香气顺着烟灶传出去老远。小孩子不怕热,抓几粒双手倒着,吃进嘴里,烫得眼泪直流也舍不得丢掉。

家乡的沙土就像家乡的父老乡亲,用淳朴善良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回忆沙土,回味过去的日子,那些藏在沙土里的感触一点一点蔓延进心间。也许我们会离开家乡,也许沙土会成为过去,但是我们经历过的那些美好时光会一直甚至永远地留存在记忆里。

□杨丽丽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