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浦江县城东12公里的郑宅镇,有享誉中外的华夏古代家族文化重要遗址——“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曾多少次让我魂牵梦系,想一睹风采。在新春佳节阳光灿烂的一个午后,当我站在那书写着苍劲有力“江南第一家”的高大牌坊下,轻轻抚摸着那厚重的石柱,一种别样的情感,涌上心头。
“江南第一家”,这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的郑氏名门望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其大家族的辉煌历史长达360余年,鼎盛时多达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浩大场景,真是一个大家庭“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典范。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膜拜。
郑义门家规
走过景区广场上那排醒目的孝义门、三朝旌表、恩德、麟凤、大宗伯、一门尚义等牌坊群后,当几面高高的家规碑林呈现面前,我看见那密密麻麻刻着曾成为明代典章制诰蓝本的168条郑义门家规后,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着。
首先是“孝”字。中华文化历来崇尚做人要以“孝”字当头,这是颇有道理的。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无感恩报德之心,那么他也绝不可能成为有品德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或父亲。其次是“和”字。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做“家和万事兴”,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既要靠他的志向和能力,还需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后方——家。最后是“廉”字。从宋、元到明、清,郑义门约有173人为官,尤其是明代,出仕者达47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而让人惊叹的是,郑氏子孙中,竟没有一人因贪污而罢官者,实在是难能可贵。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郑宅有违规被除籍的家人,可见家风之重要。这样重视家庭教育的古代大家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点。“国”与“家”互不可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进阶,治国先治家,治家必有家规。
孝感泉遗址
走过家规碑林后,是一条清幽而整洁的石板路,路下有条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名为“白麟溪”,该溪沿着街道由西向东横贯全镇。小溪上有多条人来人往的古典小桥,桥下有镇民们在明净的溪水中清洗衣物,加上四周茂盛的花木点缀,远看就是一幅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卷。沿街一路欣赏美景,走到那座曾感动天地的孝感泉旁,看着清亮的井水,联想起郑义门名人中的——郑绮,在遭遇大旱时节,水脉皆绝,因其母亲嗜饮溪泉,他为此凿溪数仞,不得滴水,乃仰天恸哭,越三昼夜,水忽涌出。人们为郑绮的孝心感动,故立碑纪念,这就是孝感泉遗址。
郑氏宗祠
之后游览过邻街为祭拜战神关羽而建立的天神阁景点后,我来到义门东路上,去参观如今仍保存完好的郑氏宗祠。
该宗祠大门东西边间匾书有“宗风永漾”和“德布春光”。阶沿正间柱上书“一脉真传曰忠曰义,两门正路惟读惟耕”。阶沿边间柱上书“诸山有瑞凡鸟飞来能化凤;暨水无尘池鱼跃去可成龙”。 郑氏家祠为当年族人同居的活动中心,始建于元初,占地约6600平方米,结构宏敞,风格古朴,令人惊奇的是因祠内多用香樟木材而建,因此多年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夏日清凉无比。特别是当看到宗祠大厅里悬挂着众多历代名人的题匾和联语,见识那一方方彰显着郑氏大家族的荣耀牌匾时,我内心无比的感动。其中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圣旨颁发的——“孝义门”,以及“忠孝传家”“廉为世重”“大宗伯”等,还有大清皇帝乾隆颁发的“肩纲锡类”和道光皇帝颁发的“名登天府”等牌匾,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而前厅及拜厅的天井内,还有明代散文家宋濂手植的古柏,如今是枝干虬劲,上薄云天,似在向人诉说六百多年的沧桑历史。
整个郑氏宗祠可分为五进,前为师俭厅,次为中庭,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即拜厅,五为寝室。拜厅正悬“孝友堂”匾,左悬“会善钟”,右有“听训鼓”。据说钟鼓在当时是很有讲究的。“会善钟”每天早上敲二十四下,全族人员同时起床;接着敲四下,同时梳洗;再敲八下,男女分成两队,到“师俭厅”听家长训话。敲“听训鼓”即表示家长开始训话。当年郑氏义门把大同理想融在家仪中,把有序、师俭列为治家的两大支柱。因为序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俭能解决人与欲的关系,“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在宗祠的周边景点,还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迹和“十桥九闸”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内容丰富,蔚成群观,值得人们前去一看。
□郑建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