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哈密市出发,向东300 多公里,是茫茫戈壁,行车于京新高速公路(G7)上,远远可见横亘的山脉像马鬃一样飘逸,“马鬃”变成了无数小山头,似竞相奔跑的小马驹,这就是甘肃北部地区知名的马鬃山,而附近的聚落称马鬃山镇。因地处中蒙边界,历来为军事要塞,素有“肃北第一重镇”之称。
感受戈壁之荒凉
从新疆哈密市出发,沿京新高速一路向东,不久便进入甘肃境内,道路两侧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不管是宽广的平滩,还是起伏的山峦,都是青黑色的,这就是著名的“黑戈壁”。因表面砾石呈黑色,显得雄浑苍莽,远远望去,那横亘的山脉像马鬃一样飘逸,“马鬃”变成无数小山头,似竞相奔跑的小马驹,由此有了“马鬃山”之名,也称“北山”,主峰海拔2583米。
行驶于茫茫戈壁的公路上,天高地远,不见人烟,孤行的车辆显得那样渺小和无助。在偌大的一片空旷的世界中,我们的三辆车就像三只小甲虫在踟蹰前行,给人一种荒凉、孤寂之感。在此我们仿佛找到了北京春节期间在五环路上行驶的感觉,即使将车子开到时速120公里,也不觉得快。
车子行驶了两个多小时,我们便停在一个岔道口,要近距离观赏一下这戈壁滩的景色。此时已是深秋时节,黑色的戈壁荒滩上稀稀拉拉长着一丛丛低矮的骆驼刺、梭梭草、红柳、白刺、花棒、红砂等植物,但多已干枯,其他地方全是裸露的黑色地表。走在戈壁滩上,脚下感觉软软的,土地并不坚实,向深处走了300 多米,一种孤寂和凄凉之感,使我不敢再向前走。这里是广袤而神秘的无人区,天气变幻莫测,不宜久留,所以在拍照留影后便匆匆上车,继续前行。
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景色依旧,但明显感觉我们进入了一个半山地、半戈壁的地区。远远望去,那低矮的山丘层层叠叠,仍充满了神秘而朦胧的色彩。由此使我们放慢了车速,以此观赏这难得一见的恢弘画卷。
宁静的马鬃山镇
因临近晌午,要吃午饭,同时给车子加油,我们驶出高速路,进入马鬃山镇。
镇子很小,主街为东西走向,与南北向的街道交叉,形成一个小环岛,中央是一尊雕像。高耸的台基上方有一只威武挺立、头颅高昂、长着长长犄角的公北山羊;右侧是一只母北山羊,身旁偎依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北山羊。雕塑下面镶嵌着四块底碑,东侧和西侧分别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的《马鬃山题记》,黑底金字。南侧是蒙古族少女手捧哈达彩色浮雕,北侧是蒙古族少女骑马射箭彩色浮雕。碑身下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用蒙、汉文字镌刻着“东邻内蒙古”、“南望祁连山”,“西通哈密道”、“北界蒙古国”。
仔细观看《马鬃山题记》,上面写着:“马鬃山,乃震旦纪前山造山运动之造化,位于前山兴安北山北带,系天山余脉。远眺之,形如骏驰鬃毛飘逸化群山横亘甘、新、蒙三千里戈壁间(亦称黑戈壁)。驻府公婆泉,辖地约三万又八平方公里,隶甘肃之唯一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边防重镇。昔汉、魏晋为通西域之重驿史。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首立马鬃山设治局(县级),1950年归肃北自治区管辖至今科、处建制。此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由此对这座边陲小镇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这里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战略要地。随后在小镇上走了走。其主街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街长约800米。街道整洁。由于人少,显得格外宁静。道路两旁多是店铺,但门面都不大,招牌却都冠以“商行”、“酒店”。漫步街头,感觉格外的宁静,人很少,时而有一辆车子驶过。
我们来到一家路边的小餐馆,一进门便觉得暖烘烘的,原来里面已生火了。老板是一位30来岁的妇女,她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美食,有拨鱼子、羊肉麻什子、羊肉面等。因为要赶路,所以要了制作简单的羊肉面。她将一盘瓜子和一壶奶茶放到餐桌上,让我们品尝,随后到后厨做饭去了。
吃着瓜子,品着清香的奶茶,为我们的旅行平添了一份情趣。不大一会儿羊肉面就端到餐桌上。它不是我们想象的面条,又长又细,而是羊肉味很浓的面片儿,筋筋道道,柔柔滑滑,别有滋味。
我问女老板,这里到边界有多远,她说有120多公里,是离边界最近的镇子。其实这地方叫“公婆泉”,据说有两泉相邻,大为公,小为婆,故此得名,小镇上的饮用水就是那公婆泉的泉水。现在全镇常住人口有1200多,一半是牧民,一半是铁矿、金矿、煤矿工人,还有边防部队,因地处戈壁腹地,偏僻、荒远,为人迹罕至之地。京新高速路没修建时,这里交通不便,很少有旅行者光顾,而今随着高速路的开通,并在此设出入口,所以时常有各地的游客到此。
吃过午饭,我们向女老板道别,并欢迎她到北京旅游,她连连点头,一直把我们送出门外。
□ 户力平/文 杨志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