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古韵悠然尧坝行
京北云海悠悠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韵悠然尧坝行

 

也许从名气上来说,历史文化名镇的尧坝,它不像凤凰古城那样出名,甚至连成都的黄龙古镇也比不上。而从人气上来说,古镇目前除了摄制组拍电影和艺术院校的人前来写生外,游客并不多。但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一条条悠长的青石板路和长条石镶嵌而成的古街道,以及雕花木门连成的楼宇和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古典鱼鳞瓦房;还因这里曾是古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地,也常常使得不少怀旧的人流连忘返。

尧坝古镇位于四川南部、黔北接合部,古镇汇集了川、黔两省浓厚历史文化和古风民俗,距合江县城 37 公里、泸州市区22公里、省会成都310公里。

据考证,早在唐宋时期,尧坝所居人口主要是少数民族瑶族,当时的尧坝为瑶家坝子,古名“瑶坝”,后随着汉人从北方南进,入居尧坝人口增多,少数民族逐渐向云贵高原山区迁徙;又因汉人祟拜尧舜黄帝,便将“瑶坝”的“瑶”改为“尧”,尧坝故而得名。

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它是由最初的驿站逐渐发展起来的。尧坝地处川南与黔北的交通要道,由于古代泸州到贵州的官方传书主要经“川南走廊”过尧坝到贵州赤水、桐梓等地,而尧坝又居走廊中部,是商贾和响马途休、停歇的寨子,加之北方的布匹、食盐、桐油南运,南方的竹笋、药材北调皆要途经尧坝,故尧坝市场繁荣,商品齐全,在别地买不到的东西尧坝能买到,过往客商设置驿站的初衷,多是为了建立川南和黔北之间的联系。明清时期,尧坝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集镇。至今遍布古镇街巷的明清寺庙、牌楼、店铺、民居等古建筑,仍彰显出昔日的繁华。

古镇面积不大,古街道及民居群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一条1000米的青石板古街南北穿镇,略呈S形。古街道始建于明代,分为南北街。北街是由周其宾为代表的周氏家族修建,南街是由武进士李跃龙为代表的李氏家族修建,素有周半场、李半场之说。古镇上的人们每一天周而复始地过着简单的日子,有店铺的开店,喜欢打川牌的打牌,喝茶的喝茶,怡然自乐。

街道的两边还有许多保留完好的商铺、古民居、明清寺庙等建筑。家家有巷道和天井,户户有木楼,房屋进深一般为四至六间,房后有小路与水井相连。墙壁为竹栅壁、古朴的木板壁或厚实的大方砖壁。这样的古建筑虽历经几百年风雨,至今仍随处可见,保存着的明朝古庙东岳寺、清代建筑大鸿米店和进士牌坊、神仙古洞、尧王古墓、古镇历史陈列馆等建筑,以其宏大的规模和完好的保护程度,被专家称之为“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在古街的最南端,高耸着一座宏伟的进士牌坊,是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皇帝特敕武科进士李跃龙修建,为川南独有。牌坊雕刻精美,独具匠心,气势雄伟,给古镇平添了几分灵气。

漫步于青石长街,徜徉于名人故里,环视古镇四野,青山叠翠,绿树摇风。回望古镇,古镇静谧而安详,像一位优雅而闲适的少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精美的古建筑群,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慨叹它的精妙绝伦。

尧坝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在这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了清嘉庆年间武进士李跃龙、反清斗士任大容、近代革命斗土梁自铭、著名导演凌子风、美学奠基人王朝闻、著名作家李子英等一大批名人。这里不仅历史悠久,人文内涵深厚,另外也是最美的原生态影视拍摄基地,这里曾吸引了凌子风、黄建中、郭宝昌等著名导演,相继执导拍摄了《狂》《山风》《泸州起义》《英雄无界》《红色记忆》等十余部影视巨片,成为享誉中外的“西部影视基地”。

尧坝古镇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至今仍保留着迎亲、川剧、薅秧歌、对对联等,民风民俗表演展现了尧坝古镇民风醇厚与农耕特色。在娴静的居民生活中,飘香的红汤羊肉、豆花饭、黄粑组成了一幅自然的画卷,把浓郁的古镇建筑文化与人文气息在这里展露无遗,这里至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油纸伞、纺线、补锅、竹编等手工业。如今这样的古镇,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一样,是一块等待开垦的处女地。

□郑建伟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