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破解首都基层治理难题的探索创新,在实践中,一声声哨响不仅解决了某一问题,还探索建起一套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微信群“线报哨”
全天候在线实施解决
丰台方庄地区居民结构多样,对美好生活诉求多、建议多,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活跃。面对这些新需求、新变化,方庄地区工委办事处通过网上直播、微信群等互联网方式走群众路线,实现了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新途径。
位于方庄地区的芳星园三区社区副书记孙立是一名网格员,每天早上到社区居委会上班之前,他都要在自己的网格上先遛上一圈。今年5月,他收到楼门长的“线报”发现一个群租房,上门调查后发现,一套三居室的房屋中间打了隔断,被多人承租。孙立马上把这一信息发到了网格巡查平台微信群里,随后,社区综治办入户调查,并联系房主和中介核实,限期一周之内整改。
记者了解到,方庄地区的网格员们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上报自己巡查的路线和发现的问题,办事处主任“接力”将问题反馈到上一级微信群中“吹哨”,微信群中公安、消防、城管、工商、交通、食药监等部门报到,解决问题,反馈结果。由此,构建了从问题发现—分析研判—综合执法—处置反馈的闭环式指挥调度体系。
据悉,目前,方庄地区共建立各类微信群612个,覆盖党员群众4万人,覆盖居民户65%,初步实现了地区工委与群众扁平化零距离、全天候沟通联系的目标。
老街坊“议事哨”
调动社会力量共治身边事
随着“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工作的深入,石景山区意识到,仅仅转变政府职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石景山在社区组建了以党员为骨干、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开放性群众组织:石景山老街坊。
目前,石景山全区150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老街坊”议事厅。“老街坊”们扮演着社区宣传员、调解员、监督员等角色,提升了城市治理“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采访中,正赶上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模式口村社区“老街坊”议事厅在召开议事协商会,讨论主题是170号胡同的路灯问题。围坐在一起的不仅有居委会主任、区城管委的工作人员、派出所干警,还有几位老街坊代表。
“这条胡同的路灯不归路灯管理处,所以一直就没有装过路灯。现在,经过初步商议,我们已经达成一致,要给胡同里装路灯了。”模式口村居委会主任杜建民说。
党员“报到哨”
引来冬奥组委社区报到
吹哨、报到机制不仅解决了基层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升百姓生活品质,还能为基层引入更多社会资源,丰富百姓生活。
为建设冬奥社区,石景山广宁街道运用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吹响了“报到哨”,吸引了“一墙之隔”的北京冬奥组委机关党委到社区报到。
“从2018年4月起,冬奥组委先后有1名部级干部、8名局级干部及20余名党员干部以在职党员身份到高井路社区‘报到’。”石景山区广宁街道工委书记石显富介绍,比如,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机关党委书记张建东就到社区开设“冬奥大讲堂”,讲授奥运知识。
地壶球、旱地滑雪、旱地冰球……在位于高井路社区的电厂路小学里,不少学生正在教学楼前的运动场上“疯玩”,而他们玩的正是冬奥会冰上运动的旱地项目。电厂路小学校长薛东介绍,学校2015年开始在学生中开展冰雪教育,探索开发“冰雪主题课程”。而北京冬奥组委机关党委到社区报到以来,学校师生跟冬奥会也有了更多“亲密接触”的机会。今年,学生就参加了2022北京冬奥会宣传片的录制,与奥运冠军展开了互动。不久前,学校还成立了“小小冬奥组委”,启动仪式就是在冬奥会组委会办公区举行的。
“希望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对冬奥会有更多了解,将来有机会可以参与其中。”薛东说。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