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又跳槽了,她原来在一家银行工作,现在跳去了哪儿我不知道,我没敢问。
她以前跳槽的时候我问过,问一次,她说,您最好别问,每一次我告诉您,您都要把您那“老黄历”搬出来诉一遍,说您那时候如何如何,听着都烦,反正我现在挺好的。
银行多好的单位啊,多少人想进都进不去,女儿却说辞就辞了。现在的90后,咋就那么任性,那么不珍惜单位呢?
我小时候,最羡慕有单位的人。村里的徐贵在供销社上班,骑“永久”、戴“上海”手表、穿白的确良衬衫。最关键的是,一村人都吃了上顿愁下顿,徐贵却可以在粮管所买回白米白面,烙油饼做米饭。三叔在县城读高中,吃灶上伙食,要交粮票,家里没有。一家人勒紧裤带,从嘴里省,省下的粮食祖母拿去徐贵那儿换粮票,一斤2两粮食换一斤粮票,就这还是祖母说了无数好话,徐贵算是给了天大面子。
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厌学。父亲看着我出门往学校去,半路我却跟一帮小子在野地里抓蚂蚱,上树掏鸟窝,连课本都玩丢了。有一次正好被父亲发现了,父亲拧着我的耳朵,把我拧回了家。我跪在堂屋正中,父亲拿一根竹片,在我屁股上狠抽。边抽,父亲还边叫:“叫你逃学!”我痛得哇哇大叫,眼泪汪汪地看向祖母。祖母一向疼爱我,却不知怎的,这一次祖母竟看都不看我,丝毫没有拦阻一下父亲挥舞着竹片的手。直到父亲打累了,我横躺在地上。
第二天,我一歪一扭地去上学,祖母送我。路上,祖母语重心长地说,武啊,别怨你爸心狠,你要好好读书,读好了书,你长大了才能有个单位,才能像徐贵那样,成为人人羡慕的人。
那时候农村娃要想成为单位人,出路只有俩:一是读书,二是当兵。不过也有一个捷径:顶职,但前提是你的祖辈或父辈是单位人,他(她)到龄退休,其子女中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可以安排一人顶职。可惜我家祖上没一个吃单位饭的,我成为单位人的希望,只能寄托于读书和当兵。
1987年,两度高考,我终与大学无缘。而当年的征兵,我的身体不好,首轮体检就被刷下来了。那时候,家里分了责任田,能餐餐吃上白米白面了,但能成为一个单位人,仍是我最大的梦想。
也就在那年春节,一个在城里工作的远房表亲突然带来一个消息,他所在的单位招工,不过招的不是正式工,是合同工,而且是农民合同工。这批工人户口不能“农转非”,工种主要在艰苦岗位,待遇上与正式职工也有差别,而且单位可以根据生产情况,以及工人个人的工作能力及劳动态度,随时予以解除劳动合同。尽管如此,这个消息还是让全家人都喜出望外,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进了单位,我十分珍惜,工作上加倍努力,曾多次被授予“先进”称号,单位也解决了我的户口,使我成了真正的单位人。
如今,单位不再是“香饽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保险等措施的日益完善和健全,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倚靠单位,跳槽成了家常便饭。许多单位竞相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以求吸引更多人才。
就业渠道更加宽广、丰富多样,甚至是一台电脑就能够成就就业之路。电商、微商如火如荼,自主创业方兴未艾。80后、90后们不断开阔着我这个60后的眼界,刷新着我关于单位的理念。
□韦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