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石河铁矿的“驯马师”
调动英语学习兴趣,她有三妙招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8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石河铁矿的“驯马师”
——记首钢矿业公司大石河铁矿尾矿车间供料区域设备点检员王飞
 

在河北迁安的大石河铁矿,起伏的矿山、坚硬的矿石和忙碌的工人,赋予了它一份粗犷的生命气息。而在矿上的工人眼里,那些冰冷、沉重、繁琐的设备,有时候闹起“脾气”来,就像脱缰的野马,让人焦头烂额、难以驾驭。可在“驯马师”——首钢矿业公司大石河铁矿尾矿车间供料区域设备点检员王飞的调教下,再顽劣的“野马”也能变得温驯乖巧、服服帖帖。

“与设备谈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

据王飞回忆,1995年刚从技校毕业来到矿山参加工作时,自己也很像一匹很难驯服的马。每天要在机器堆里研究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像武侠小说里闭关修炼的大侠一样,这与他当时20岁出头的青涩年纪十分不搭调。王飞说:“参加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时间和同学联系。别人都忙着出去玩,我自己却和设备谈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谁成想这一谈,就是二十多年。”

那时,王飞遇到了他的第一位师傅麻金印。麻金印经常和王飞说,要想做好修理工作,细心是关键,凡事要多看一遍、多做一点。对此,王飞并没太往心里去,但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让他彻底地转变了态度。

1995年7月底,王飞第一次参加抓斗定保工作,当时正是伏天,天气异常闷热,抓斗内部更是像蒸笼一般。所有检修项目完成后,王飞已经汗流浃背,刚想回去休息,麻金印却叫他上抓斗再检查一遍。虽然有些不情愿,但王飞还是照做了。当他不经意间看向小车箱体时,发现箱体结构件铁板上有一道细小的黑线,便很好奇地上前用手套抹了一下,发现是油污。“铁板怎么会渗出油污呢?”王飞赶紧把师傅叫来,仔细观察后,发现是小车箱体铁板上出现了裂纹,减速机的油脂渗出,师徒二人马上上报车间组织处理。事后,王飞深受触动,明白了与设备打交道不能放过任何细枝末节,自此以后,“细节决定成败”成了他的座右铭。

“在岗位留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2004年,大石河铁矿成立了点检队伍。凭着扎实的技术功底,王飞成功应聘上了供料车间设备点检岗位。为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新的工作,王飞白天扑在一线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制定检修计划,下班后借阅相关资料恶补理论知识,每天都要学习到晚上十一点多。他还常常和近年来入厂的大学生一起探讨设备问题,向他们请教一些理论知识。凭着“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王飞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飞速提升。

2011年5月,因工作需要,王飞被借调到曹妃甸精选公司从事设备点检工作。此时的精选公司,还只是图纸上的一根根线条、空旷的场地和一望无际的大海,物资补给十分困难。为了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王飞和工人们一起住在现场简易棚里,自己搭锅埋灶,一袋子土豆,能吃一个星期。

王飞表示,那时无所谓上班下班,反正都在简易棚里,确实很苦,吃住不好还能忍,最苦的是连淡水都少,别说洗漱,赶上补给晚了,喝水都成问题。几个月下来,王飞瘦脱了相。皮带跑偏、堵漏斗、压泵……转车初期,王飞每天都盯在现场,每当设备出现“小情绪”,他总是第一个出现。最终,王飞带领同事完成了现场大大小小40多项改造,使精选公司的设备运行稳定了下来。这段苦尽甘来的经历,也让王飞和团队成员刻骨铭心。

“向矿山诉一份海枯石烂的真情”

精选公司生产稳顺后,王飞回到大石河铁矿与尾矿车间的设备“再续前缘”。2017年以来,随着“百元选厂”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王飞主动加压,对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目标。在保证设备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为进一步节约成本,王飞常常盯着材料备件费一看就是大半天,发现哪里能节约成本,就立马奔赴现场,与创新团队成员一起研究改造方案。在他的带领下,创新团队先后完成了胶泵改型、真空泵截门改型、抓斗斗唇修复、挡绳轮升级等10余项改造,有效提高了现场设备工艺技术状况,同时大大降低了备件消耗。

2018年9月,首钢股份公司组织了为期25天的球团翻车机大修,在此期间,尾矿车间需要完成对球团的供矿任务,高作业率、高料流强度对抓斗系统和皮带系统的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供料区域的设备状况也迎来了一次大考。为了让保供任务顺利进行,王飞带领修理人员进行了全天候、全方位护航,积极协调组织修理人员利用供矿间歇对设备进行细致检查,见缝插针式地开展设备检修维护,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始终使设备保持在最佳状态。他不仅在保供期间使设备的作业率、料流强度等多项数据突破历史,还确保保供任务圆满完成,受到了股份公司的肯定。同年,王飞荣获2018年度“矿山之星”。

王飞表示,大石河铁矿虽然粗犷苍茫,可他把这里当成了一片自己能够去热爱一生的草原,那些和他打交道、需要他维护的设备,在他眼里就像是一群群等待他照顾的马。这位“套马的汉子”总和同事说:“我对这一行感兴趣,便喜欢把它做到极致。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只要和设备在一起,我就心满意足。”

□本报记者 赵思远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