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北京公交“活地图”,还是全国劳模、北京榜样、鹊鸣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但他更是北京公交387路的一名普通乘务员。
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身着工作服的胸前挂满了各种奖章,看上去有点腼腆的张鹊鸣就这样“隆重”地出现在记者的眼前。“这不是将军吗?”记者的一句开场白打破了陌生,在2018年初冬的一个午后,记者对北京榜样张鹊鸣的采访,就这样开始了。
不忘初心
“这些奖章,不是我的名片,是激励我的标志。”一句简单的解释,让记者顿时感受到了张鹊鸣的细心。
今年37岁的张鹊鸣,参加工作已经整整18年。如今,虽然身有多个荣誉,但每天,他和其他职工一样要按时出勤,按时参加每个月车队的“卫生清洁日”,而即便像今天这样的采访活动,也完全是利用个人休息时间。
据了解,张鹊鸣所服务的387路,是北京公交的一条重点线路。连接北京西站,沿路医院多、公园多、学校多,不少乘客是来京看病、旅游、上学的外地人,特别需要指路服务。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多地熟悉公交线路,张鹊鸣利用休息时间,坐着公交车走遍了北京的各个角落,途经的路程超过10万公里,走坏了40多双鞋。熟记北京800多条公交线路,向他问路,他的回答速度甚至比网络搜索还快。为了方便乘客,他还编写了20多万字的《鹊鸣公交速查词典》。由于出色的服务,他成功被选为2014年度“北京榜样”,被乘客们亲切地称为北京公交“活地图”。 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张鹊鸣也在与时俱进。他带领的志愿服务队,最初在网上只是局限于微博,随着手机应用越来越广,他们建立了8个微信公益指路群,方便大家咨询。
张鹊鸣介绍,2015年,在公司的支持下,“张鹊鸣创新工作室”的工作人员一起制作出35万余字的《鹊鸣绿色出行指南》。如今,他要把这本书升级做成电子版,并和新浪读书合作做成手机客户端,让人们在手机上能够随时查看。同时,如果遇到有公交线路调整站名变更等,他在后台也随时可以更改,这样就会让服务惠及更多的人。
一路前行
在张鹊鸣的影响和带动下,他所在的车组同事人人争先,被团中央城乡建设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线路,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车组,同时,车队也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向上为乘客提供帮助的优秀职工。
张鹊鸣的徒弟蔡东明,是387路晚班乘务员。今年春天,晚上她最后一圈发车到奥体,上来俩大姐,问她换9号线怎么走,蔡东明告诉她们可以西直门换4号线到国家图书馆或换6号线到白石桥南再换9号线,也可以直接坐到终点北京西站再换乘。俩大姐说第一次来北京记不住,准备用手机记录,蔡东明就给她们写张纸条。快到西直门提醒该下车时,就多问了一句,“想去哪里?”结果她们说想去海军总医院,当时已经进站了,蔡东明就赶紧跟她们说等会儿别下车,关上门之后又给她们写了另一张纸条。当时两个大姐特别感激地说,“从她身上感受到了北京人的温暖热情跟耐心。”
采访中,张鹊鸣的徒弟章亮说,这些都是受鹊鸣服务队精细化服务的影响,每当见到生面孔,也就是不经常坐他车的人都会格外留意下。记者了解到,在387车队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
凡事就怕琢磨,作为一个乘务员,每一个和乘客有关的内容,张鹊鸣都会不断琢磨。他发现原来的车上语音播报器比较简单,不能在一些特殊地理位置上发出人性化的提示,所以他建议自己设计内容,然后由制作公司制作芯片。比如,在车辆拐弯时,加上“转弯请扶好”这样的温馨提示语,同时,这些内容要兼顾各类人群,不仅有语音播报,还有电子显示屏,深受乘客欢迎。
“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乘务员口报。”说起带徒弟带队伍的经验,张鹊鸣表示,所有的工作都是活的,只要用心想着乘客,就都会解决。
在张鹊鸣的带领下,服务队在节假日里会到北京西站、西单、王府井等繁华地区做志愿服务。今年他所在的线路又荣获2018年春运“情满旅途”活动先进集体。
永无止境
现如今,张鹊鸣不仅是志愿服务队和“张鹊鸣创新工作室”的牵头人,还是百姓宣讲团的一员,每天除了正常工作,还要忙着写各种题材的宣讲稿,有时到偏远郊区宣讲一次来回路程就需要好几个小时,当记者问是不是有车接送时,他笑了:“咱倡导绿色出行,如果自己不‘绿色’,还怎么给人家讲?”
记者了解到,今年张鹊鸣又兼职担起分公司的工会副主席,职工的冷暖也是他要挂心的。上任没多久,他看到车队配备的一个微波炉难以满足大家热饭的需求。于是便自己花钱先给职工买了个微波炉,解决了职工们热饭的问题。随后向分公司提出了增设微波炉的建议。虽是一桩小事,但却能在寒冷的冬季确保大家吃上口热饭了。用张鹊鸣的话来说,但凡关乎到职工利益的事,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就想办法去解决。
说起业余生活,张鹊鸣坦言,自己平时特别喜欢去逛逛超市或唱唱歌,但如今越来越忙的工作,这些都无法实现。所以,他学会了网购,现在家里所有生活用品几乎都是从网上“搬”来的。因为没有机会出去唱歌,所以就买了一套音响放在家里偶尔陪妈妈唱唱。因为妈妈身体不好,他又老是在忙,所以也是为妈妈打发时间。
当谈及未来的打算,憨厚的张鹊鸣的话依然是那么认真和质朴:“明天去社区宣讲,老人多,我要找点契合关注的内容说说,现在压力更大了,社会给了我那么多的荣誉,我只想能做的尽量多做点……”
记者手记:
积小善者必成大善
两个小时的采访很快过去了,记者知道这都是张鹊鸣的个人休息时间,他可能还会为了一次采访或一次宣讲要去和同事串班,或者要去加个夜班写宣讲稿件……
“榜样是什么?”采访张鹊鸣时,记者脑海中一直闪现着这个问题。或许,他的同事关晓倩说得很到位:“报站谁都会,鹊鸣他们服务队和其他乘务员不一样的地方,拼的就是细节!”
的确,张鹊鸣就是个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细心地用一件一件“小善”,汇聚成守护人民幸福、城市平安的“大善”。也是因为有了许多和张鹊鸣一样的人,“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让北京榜样成了北京的一抹靓丽色彩。
生活中的张鹊鸣,也一定想和朋友聚聚会出去玩玩,但是他很忙,因为他有太多的头衔和人们的期盼。所以,记者只想对他说: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因为社会理解你。
□本报记者 博雅/文 陈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