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医路同行 让爱心“动”起来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1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路同行 让爱心“动”起来

张晓艳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最近不要化妆了,简单的抹一些温和的护肤品,让皮肤好好休息一下,多喝水,适量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张晓艳对一位刚刚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细心叮嘱道。和蔼地话语一下子让患者紧张的心情放轻松了,脸上也露出了微笑。看着患者高兴的走出门诊,张晓艳笑着说:“患者的痛苦解决了,他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张晓艳是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的一位主任医师。从医多年,张晓艳不记得自己为多少患者解决了病痛,但是她对患者的爱心却始终没有减少。正是怀揣着这份爱心,她在2015年3月5日倡议成立了“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如今志愿团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服务基层次数最多的全国性医疗公益团队。

让患者少跑路 我们就要动起来

“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从外地赶来看病的患者。他们对我说,‘主任您知道吗,能够挂上北京大医生的号多么不容易啊。’当我到基层,给基层医生讲课的时候,就算讲到晚上十一点半,仍然是座无虚席……这些场景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患者的眼神、基层医护人员的现状,使我产生了一个愿望,到患者身边去,到基层去,帮我们的病人一把,给咱们的基层医生扶一把。”在谈到建立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时,张晓艳这样说,温柔的话语中透着几分坚定。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愿望,还要从张晓艳的日门诊量最高纪录说起。

189人,这是张晓艳最高的日门诊量。那是一个周末,原本两名医生一起出诊,但同事病了。“患者都是好不容易才挂上号的,而且有的患者还是从外地专门来北京看病的,不看怎么能行,所以只能我一个人承担。”说起当天的情况,张晓艳无奈地笑道。8个助手,4台机器,外加张晓艳快速运转的大脑……

这一天可以说是张晓艳最累的一天,尽管累,但是在她看来却很值得,“因为看完了所有前来等候就诊的患者。”在累的同时,也让张晓艳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人?为什么好多外地人要大老远地跑到北京看病。

一手拿着全国地图,一手拿着全国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张晓艳分析出了结论,一方面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北京大医院多;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要求也提高了。面对医疗现状,张晓艳想到送医下乡是个好办法,“不妨组织专家联合起来,流动到基层去。”

于是,2015年学雷锋纪念日这天,张晓艳在中华志愿者协会的沙龙上说出了组建“医疗服务志愿团”的想法。

随后,张晓艳就组织了义诊活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工作会议。让张晓艳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倡议得到了同仁的大力支持,各大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都有加入,志愿团队很快就壮大起来了。

组织精兵强将到患者身边去

“2015年4月14至15日,我们第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去的是河北隆化,不到一个月又去了山西武乡县。”2015年5月9日至11日,张晓艳在革命老区组织了义诊活动,有十几名医生参加。“当地的百姓,一听是来自北京的专家来义诊,都很踊跃。医生们也很有干劲,一下车便立刻就进入了工作状态,为患者进行义诊和健康咨询。”

然而,当医生们完成工作回宾馆准备用晚餐时,却意外的发现还有患者直接找到了宾馆。于是专家们又投入到工作中,热情地接待了每一名患者,直到看完所有患者之后,才草草地用了晚饭……这些意料之外的事,张晓艳看在眼里,内心既感动,又心疼,还充满了愧疚。

事后,张晓艳自掏腰包给大家买了一些大枣和陈醋,以示谢意。“医生们这么辛苦,却没有一句抱怨,我真的很感动,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谢意。”

两次义诊,除了带给张晓艳感动外,还让张晓艳更加坚定了信心。“这两次活动让我看到了活动的意义,看到了百姓的需要,我觉得我们干了一件力所能及的益于百姓的好事。”

迈出了第一步,志愿服务队正式踏上了播撒爱心的旅途。

2017年7月22日,西藏林芝出现了张晓艳与志愿团专家的身影。他们在这里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医疗援助。这是志愿团队到过的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最为艰苦的一次活动。

医生们先从北京坐飞机到成都,再从成都转机到林芝。到达林芝后,还要乘坐四五个小时的大巴到达波密县,去县里的村庄还要再坐一两个小时的汽车。途中海拔最高处达4700多米,工作环境海拔近3000米……用张晓艳的话来说就是“一路颠簸”。

“其实我们去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医生要选身体素质好的、医术精湛的。虽然到了当地还是出了一些小插曲,但总的说来还是很顺利。”张晓艳介绍道。专家们与藏民同吃同住。因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有的医生还被蚊虫叮咬、出现过敏等满身起红疹、肿胀,奇痒难忍,但医生们都坚持着,生怕耽误了第二天义诊……

志愿活动遍布贫困地区

虽然与当地群众语言不通,但是七天七夜的诊治,还学会了“鼓肚子”、“翻身”等简单的藏语,让他们成了藏区人们的最好朋友。“那次我们收获最多的就是藏区人们的微笑,很纯净、朴实的微笑。”张晓艳说。

今年是“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成立的第四个年头。在张晓艳的带领下,志愿团的专家们先后奔赴河北固安、陕西省安康白河县、福建三明将乐县、江西赣州寻乌县、河南林州等多个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开展各种医疗援助。支持着张晓艳一路走下来的,除了来自患者的感谢外,还有来自志愿团里的感人小故事。有的医生报名了因为工作忙不能随团走,处理完医院的病人就自己买票连夜赶过去;有的医生因为当时走不开,宁可自己开车赶过去也不愿耽误义诊活动;有的出发时突然身体不适,却带病坚持不掉队;有的专家出国回来顾不上倒时差加班加点为患者诊治、做完手术,周末赶来参加援助;有时专家们下班了,刚换完工作服准备休息一下,却发现又来了一批患者,专家们二话不说,重新穿上白大褂继续工作……“有一群这么可爱的团队,我也不能掉队啊。”张晓艳语重心长地说。

目前,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与一部分县医院开展了常态化支援。三年多来,他们行程数十万公里,为超万名患者做义诊咨询和健康指导,为县市医院、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的5000多名医护人员开展疑难杂症会诊、诊疗培训等帮扶活动,把最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见到来自北京的大医生。“如今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大了,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事。今后我们要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实现远程会诊和远程培训,更好的与基层医生互动交流。”说起对未来的希望,张晓艳充满了信心。

记者手记:

点燃火种 自然就会发光

11月21日下午,记者在中日友好医院国际部门诊见到了张晓艳,当时她正在问诊中。在近两个小时的等待中,记者看到张晓艳始终坐在椅子上,面带微笑,耐心地接待一位又一位患者,不厌其烦、细致周到地叮嘱患者各种注意事项……尽管水杯就放在手边,但是她始终没有端起。与其说没有喝水的时间,更应该说是没有心思喝水,因为她的大脑一直在高速运转,它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正确的结论,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这次采访让记者看到了“医者仁心”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医生的忙碌程度让人难以想象,拿张晓艳来说,除了六七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剩下的都是工作。出门诊、值夜班、看病理、做手术、会诊、讲课、带学生……除了忙碌的日常工作,医生们还挤出难得的业余时间下基层做医疗援助,真为他们点赞。也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的义诊活动,张晓艳都很担心医生们的身体。其中有一次,一位专家半天接了150多个号,张晓艳发现之后,立即协调让当地医生分流部分患者,及时制止专家过度劳累。“患者过多一是难以保证质量,二是专家身体健康也难以保证,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这些专家也是我们应该保护的财富。”张晓艳说。

有的人或许会说,志愿活动每到一个地方也就几天的时间,能管什么用呢?张晓艳却不以为然。在她看来,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奉献爱心,传播健康防病常识,同时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答疑解惑会诊,重要的是与基层医生互动交流,更有助于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到更多患者!他们每给一位患者解答了疑问,帮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也是传播了健康防病的医学理念。此外,每一位患者也是一粒火种,会向身边更多的人传播知识。对志愿团专家来说,这是活动的价值意义所在,对患者来说,家门口得到大医生诊治这已经是非常受益了。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彭程/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