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传承传统技艺 打造一流精品
不会激励徒弟就当不好师傅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传统技艺 打造一流精品

郭凤华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工作室带头人
 

手工搓丸、裹金、沾蜡、打金戳……在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工艺展示区内,透过玻璃展窗可以看到,身着橘黄色统一工作服的一线工作人员们正在不同的工作间里制作安宫牛黄丸。“安牛班”班长郭凤华介绍,“比如纯手工裹金这一环节,传统制作技艺可以让药丸外裹的金层更加均匀亮泽。”

郭凤华的祖父和父亲均在同仁堂工作,1988年,郭凤华接了父亲的班,17岁入厂开始工作,2005年来到亦庄分厂,现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传统工艺展示线“安牛班”班长,工作至今已满三十年。作为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工作室带头人之一,郭凤华工作中除了一线生产制作安宫牛黄丸,还负责向徒弟们传授制作技艺和同仁堂文化。在师带徒过程中她常对徒弟们说,先做人才能做好工作,同仁堂有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我们做的是老百姓的放心药。

刚参加工作时,郭凤华被分到制丸班,她想着要一直干下去,就一定要把技术学好。郭凤华回忆,当时就接触到了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可以说是同仁堂十大名药之首,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听着师傅们渗透相关的知识,感知上就觉得与众不同。那时候,大工作间内有两块案板和两块手搓板,开始学习合坨、搓丸时会给师傅们打下手,师傅们讲的动作要领,郭凤华全都清楚记在脑子里。

“比如打条儿,打好的条儿要滋润无裂纹,长度也要与搓板几乎相同。所以就一定要用手掌而不是用手指,慢慢地擀开揉好的药坨,而不能急于求成用手力去硬拉。师傅和我说过,接下来上搓板的师傅们不用再搓,能直接使用,就说明条儿打得到位了。师傅轻松的话语,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妙。”经师傅点拨,郭凤华总结出了搓丸的关键点,即两只胳膊的用力不同,会造成药条两端的丸药重差不一致;搓板的回力太快,会使丸药的外形不圆。于是,她慢慢地体会着这其中的“门道”和“力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细心揣摩,终于有一天她找到了“感觉”,不仅可以一次搓上三至五条,而且搓出的丸药无论是重差还是外形,一次成型率几乎都达到了100%。

作为亦庄分厂对外宣传展示的窗口之一,手工搓丸是展示线上受关注程度和回头率最高的工序之一,每当来宾经过展示线时,都会被郭凤华行云流水般的搓丸绝活所折服。有的人参观完一遍又再次返回时,仍会站在她工作的玻璃窗外仔细观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绩的背后,饱含着郭凤华的辛勤汗水与执着努力。

师傅们的传授,郭凤华记到现在,亦是如此传承给自己的徒弟们,作为班长,她也严格要求徒弟们制作安宫牛黄丸时一定要认真,使制出的药丸圆光亮。“制作安宫牛黄丸大体有5道工序,包括研配、合坨、制丸、内包、以及沾蜡、打戳,每道工序都很关键。比如研配,我们按照领料单分料时要双人复核,是非常严谨的。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配料如果出错则追悔莫及。”郭凤华用朴实的话语说道,“安宫牛黄丸的细料之间在数据上是相关联的,我教给徒弟后会让徒弟们记在小本子上,冷不丁还会抽查一下。因为徒弟们来到这个岗位上,就必须要掌握好每道工序,我要求干出的活一定要百分之百合格,做出的药必须是优质的。”

在北京市工业系统中药塑丸工技能大赛中,郭凤华两次获得第一名,目前,郭凤华带着“安牛班”的10位徒弟,而说起一共带过多少徒弟,郭凤华“还真是数不过来了”。郭凤华认为,除了向徒弟们传承技艺,也要让徒弟们有责任心、有担当,这就在于文化的传承,“徒弟们来到我面前就像一张张白纸,我会告诉他们,师傅在与不在、有没有人监督,都要一个样。要遵循着‘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同仁堂古训,生产制作时丝毫都马虎不得。”

□本报记者 唐诗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