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2018年度收官之作最终选择了田汉的名作《名优之死》,院长任鸣此番与年轻的演员兼导演闫锐搭档执导,寄望在对经典进行全新探索挖掘的同时,能让作品“留得住”。
《名优之死》对于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它不仅是田汉的代表作,也曾于1957年、1979年两度登上人艺舞台。于是之、童超、朱旭等艺术家都曾出演该剧。此次时隔近40年第三次排演,任鸣在20日该剧的公开排练活动中表示,一方面今年是田汉先生诞辰120周年,重排《名优之死》是一次致敬;另一方面,此次重排不仅看重剧本的厚度,更看重该剧的现实意义和探索空间。
“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深入的重新解读,通过合理的创新把经典再次搬上舞台,同时也希望,好戏真的留得住。”任鸣说。
此番任鸣、闫锐两代导演联手,闫锐、李小萌、杨佳音等清一色的年轻演员出演,《名优之死》不仅从阵容上打出了新组合,更从剧本的立意和内容下手,完成了一次彻底地创新。
从当日排练的第二幕部分内容看,重排的《名优之死》中,加入了更多探索京剧之美,探索艺术纯粹性的内容。主角刘振声家中对戏的桥段中,以新闻记者的到访提问穿插,巧妙地通过精彩的专业身法和简单的对话将京剧的形意之美作了写意而生动的呈现。
有着专业戏曲功底的闫锐此次身兼导演和主演,他介绍,在原有剧本的架构内,此次的二次创作丰富了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原剧本一小时的戏,现在增加到了一个半小时。希望能更多一些对京剧艺术的诠释,在结合现实方面也加入了一些想要表达的想法。”
《名优之死》讲的是梨园行的故事,自然离不开戏曲。据介绍,尽管戏曲元素入话剧在舞台作品中屡见不鲜,但此次在《名优之死》中,戏曲不只是作为一种元素,而是作为剧中的内核,让观众既是在戏中,又是在戏外。
如此一来,台上一招一式的“专业”成了摆在演员面前最大的考验。
即便是对于有京剧专业基础的闫锐也是如此,“我原来是唱花脸的,剧中的刘振声是文武老生,行当不一样,功夫不一样,每天都需要再重新练功。又要唱又要打又要演,很吃功夫。再加上演员塑造人物是一个过程,需要找到人物的种子,才能去让他生长。”
从观众熟悉的青年演员到首次在人艺大剧场担纲导演,闫锐坦言压力越大动力越大,“这个剧组每个人心里都燃着火,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谁也不愿意在台上丢人。”
同样是青年演员,之前毫无戏曲基础的李小萌更不轻松。由于饰演的刘凤仙是个大青衣,李小萌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台下的功夫。几个月来的专业训练,加上每天坚持练功,从唱腔到身段,李小萌都做到了“不含糊”。
“这么重要的角色给了我这样的青年演员,我们要面对观众,唱念做打可都来不得假的。演员只靠天分不行,不下功夫是演不好角色的。所以我们全组都比着用功。”李小萌说。
为了能把剧中的戏曲元素体现得更为专业和地道,剧组除了训练的老师,还专门邀请了两位外援参演——京剧名家张火丁的琴师赵宇和青年京剧演员刘宸。
“让熟悉京剧的人看到京剧在话剧中,让熟悉话剧的人,看到话剧里有京剧。这是该剧独特的风格。也让观众看到我们青年一代的话剧演员是有真本事的。”执导过一系列民族传统作品的任鸣说,“这部戏不是纯写实的,它融合了写实、写意、表现、象征等多重手法,但是故事本身又是民族的、传统的。这是我们对东方戏剧美学的又一次探索。”
据悉,再排的《名优之死》将于12月20日与观众见面。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