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功夫小子“绣花心”
■独家连载
■征稿启事
饮水思源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1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饮水思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与咱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在吃水方面的变化可谓巨大。

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们村里只有两眼水井,一眼在村西,一眼在村东。井台是青石板铺成的,有一个小小的坡度。井圈是一整块石头凿成的,井壁是圆形,井台外面是八角形,上面架着辘轳。井是什么时候建成的我不知道,但井圈被绳子磨出的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足以证明它的久远。

那时候,每天的清晨和黄昏井边最为热闹。家里的男人们说说笑笑挑着水桶来打水,井台的水桶排成了两大溜。各家的大人都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叮嘱孩子,千万不要到水井边去玩,免得一不留神掉下去丢掉小命。大人的话是有道理的,在井边玩耍的确很危险,尤其是数九寒天,井台上溅的水结成了厚厚的冰,尽管有好心的大爷时不时用铁锨铲铲,但走上去依然“哧溜哧溜”打滑。我虽然是个七八岁的男孩子,但生性胆小,对水井心存敬畏,基本上不敢单独靠前。只是有一次大雨之后,在大家的怂恿之下,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趴在井沿儿上往里窥视过。井水很清澈,离井口约两米,井壁长满了青苔,两只青蛙鼓着肚子在水面游来游去,不时停下来仰着小脑袋朝上观望。多少年之后,每每给学生讲到《坐井观天》一课的时候,我的脑海中还会浮现出两只青蛙无助的样子。

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开始挖沟安装自来水,两口水井完成了历史使命,被填上变成了宅基地。但由于当时村里财力有限,只能是将自来水安装到马路边,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虽然偶尔也会排队,但比起去水井挑水方便了不少。自来水好用,冬天却比较难办。滴水成冰的日子里,尽管水管子和水龙头被包上了厚厚的稻草衣,依然会冻得结结实实。此时,住得最近的大妈,就会烧上一壶滚烫的开水,从龙头处一口气儿浇下。如果冻得不厉害,这一壶水就足以解决问题。但是赶上冻得瓷实的时候,两三壶开水也不一定能成,就得架上干柴点火烧上一会儿。火烧是最后的办法,弊端不少,不仅要毁掉自来水的“冬衣”,还可能将水管子和水龙头烧裂。

不过,没几年自来水就被安装到了每家每户,比较讲究的家庭还可以自己掏点钱将自来水引到自家厨房。这下可好了,不但免去了男人的挑水之苦,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也不用担心水龙头被冻上没水吃了。

进入21世纪,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纷纷盖起磨砖对缝的新瓦房。有的还因为新农村改造搬进了统一规划的单元楼房。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使得大家对于吃水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大家陆续在自家的厨房里安上了“五重过滤”的净水器。一次我回家看望老妈,她从水龙头接了一碗水递给我,不无自豪地说:“这过滤水可干净了,直接喝也不会闹肚子。咱家的烧水壶,都用一年了还锃光瓦亮的!”

如今,咱老百姓吃水已经不局限于“五重过滤”,而是越来越讲究。不说别人,就拿我来说吧,家里安装了两台饮水机,随时可以喝到冷热适度的水。

爱人还提出明确要求:“桶装水要名牌的,必须是矿泉水,纯净水喝多了缺少矿物质,不利于身体健康。”

雨后趴在井边看青蛙,数九寒天火烧水龙头的经历,只能被我当做故事讲给女儿听了。

□张大锁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