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情说和”巧妙化解劳动争议
档案室里的“外科医生”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1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档案室里的“外科医生”
——记北京市公安局档案修复师范三成
 

一处面积不足50平方米的房间,一张张红色裱糊大案上,身着工装的修复师们正在伏案工作,他们的手边是一摞摞躺在案上等待“手术”的案卷。这里便是北京市公安局档案馆档案修复室。这个修复室面积虽然不大,技术却过硬——它是全国公安系统唯一的档案保护修复技术中心。在这里,破损的档案被拯救,首都公安工作的珍贵原始记录得以保存和利用。

喷水、刷浆、拼接、托裱、上墙 ……经过十余道纯手工的修补过程,一件件原本破旧不堪的老旧档案在这里“起死回生”。在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档案处的档案修复师范三成看来,这就像医生妙手回春,让危重的“病人”重获新生一样,“拯救”档案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档案修复师刘雪立告诉记者,红色的裱糊大案是修裱工作的操作台,也是修复室的“重器”,它的制作工艺来自故宫博物院,特点是不怕高温潮湿、不会皴裂变形。档案修复工作中的许多重要环节就在这个操作台上完成。刘雪立一边说着一边用镊子认真地拼接大案上一张破损的档案,小心翼翼地拨调,一丝不苟地比对、拼接……

“只要这页纸上还有一个字,我们都会进行‘抢救’,有时上面缺了一角,即便能猜出是什么字我们也不能填上,要保持内容的原状,涂改后就失去法律效力了。”范三成是从事档案修复工作近30年的老民警,在修复室负责指导修裱档案。他告诉记者,修复室目前接收的主要是解放前北京城八区派出所保管的、损毁比较严重的居民档案。

“我们的修复工作主要是为服务群众,很多群众在处理涉及房产等问题时往往需要档案证明,他们就会到派出所进行网上登记查询,档案馆收到申请信息后会在卷宗中进行查询,有破损的及时修补。”范三成说,纯手工修复一页档案一般会经历很多道工序,修复师们每天的工作量是33页,具体时间还要看档案的受损程度,有时只是补一张档案的洞就要几个小时。

说话间,只见一位修复师用镊子小心夹起残留在下一页档案上的纸渣,放在正在修补页的合适位置,并用补纸把附近的洞补好,一点点把补纸的边缘摘掉。这个过程中,她每隔几秒钟就用喷壶在档案上喷些水,以保持湿度,并让字迹逐渐清晰显现。

“所有的修补工作都完成后,就可以上墙去绷着,经过几天时间,潮湿的档案就会干透,变得非常平整,然后我们再装订成册。”顺着范三成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个别有洞天的“小屋子”:在一排排镂空木质的墙板上,贴着一页页已经修复完毕上墙晾干的档案。范三成介绍,这个墙板是借鉴故宫博物院的特殊工艺制成,木板镂空的部分糊上20多层宣纸,组成平整的墙面,让墙板更透气、便于风干。

整天与破损的档案打交道,工作似乎千篇一律,甚至枯燥乏味,但范三成却不这么看。“破损的档案修复完毕后,看到它完整无缺,我们会有一种医生成功挽救病人生命的成就感!每一份档案就是一段历史,如果我们不进行修复,这份档案或者这份历史,也就消失了。”说这话时,范三成的眼中透着欣慰与自豪。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经北京市公安局档案馆档案修复室的“外科医生”们的医治而“复活”的公安档案资料达3800余卷,近40万页,这些档案成为民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仅2016年至今,北京市公安局户籍派出所利用户籍底簿、人口卡片等档案资料,接待人民群众70万户次,在查证亲属关系、查找亲人、办理落户、退休、低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闫长禄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