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丢失钥匙,
第一壶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门
第一壶
大碗茶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饱含着泪花”,这首李谷一演唱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前门大碗茶的名字。这碗北京人难忘、外地人惦念的大碗茶,正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放下铁饭碗,端起泥饭碗”

1979年6月,北京有40多万待业青年,国营企事业单位根本无法安排他们全部就业。尹盛喜当时是大栅栏街道办事处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领导交给他20名待业青年,让老尹带他们自谋出路。当时前门虽然是商业中心,但是没有一家经营饮料的商户。来北京旅游的人没地方喝水,有人甚至拿起街上浇水的皮管子就喝。尹盛喜一琢磨,不如就开个茶摊,卖老北京传统的廉价饮料——大碗茶。

尹盛喜带领20几个小青年,置办了家伙什儿,打出“青年茶社”的招牌,自此前门箭楼西侧有了一景:一处茶棚前围满了人,桌子上的大托盘里,放着十几碗冒着热气、飘着茉莉花香的茶水,人们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钢镚儿,花上两分钱就能端走一碗大碗茶畅饮。咕咚咕咚大口喝茶的人里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尹盛喜为了经营青年茶社,辞去了公职,家里人一时间都不能理解,而且还很担心,万一尹盛喜的生意砸了,一家人的生活将陷入困境。《人民日报》的报道中,生动地描述尹盛喜此举是“放下铁饭碗,端起泥饭碗”。“他回来我妈不给他开门,交学杂费的时候他也拿不出钱来。”尹盛喜的女儿尹智君回忆,“父亲开始卖大碗茶的时候,我正上小学,学校每次填表要写父亲是干什么的,我都不好意思。别人的父母都是干部、教师、工人,我爸是个卖大碗茶的,整天在街上吆喝,我觉得很不光彩。”

试水的勇气,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最终的成功。青年茶社的生意出乎意料得好,不仅解决了大家的就业问题,而且收入相当不错,当时比工厂的收入高得多。1979年底,青年茶社净赚11万元。

从青年茶社到老舍茶馆

一碗2分钱的大碗茶,卖得再火,也不可能带来更大的发展。尹盛喜从卖茶水中得到一条重要的经验,做生意要紧紧地盯住社会的需要。开副食店、开旅馆、开旅游纪念品商店,甚至还到深圳开了一家珠宝店。到1985年,“二分钱”茶水摊发展成为一家拥有两个分公司、14家门店,年营业额达到5000余万元的中型企业。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休闲娱乐流行的是歌舞厅、卡拉ok,面对传统艺术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窘况,饱受京味传统文化熏陶的尹盛喜,在1987年投资780万元,在前门箭楼西侧兴建5000平方米商业大楼,从中辟出700多平方米场地开办老舍茶馆,传承和展示中国灿烂悠久的民族艺术。

1992年,经历了连续三年亏损,老舍茶馆终于实现略有盈余,扩大营业面积,设立演出大厅,发展文化经济。1994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到访,一行人一边品盖碗茶,尝京味儿小吃,一边欣赏老北京传统艺术,当京剧《跳财神》的演员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财富的元宝送到老布什手中时,他高兴得爱不释手。

现在的老舍茶馆已发展了9家直营店,年接待中外游客40万人次,成为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和中外交流窗口。从青年茶社到老舍茶馆,这个蜕变的过程证明了:改革永远在路上。

摘自《北京晨报》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