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里楼外,没有垃圾纸屑、没有枯枝烂叶、没有堆料废物、没有随处张贴的小广告、没有随地的狗便……走进丰台方庄芳星园三区32号楼,楼前的绿地上整洁而干净,四周找不到堆放的垃圾。而安装门禁、月末清洁日、重阳饺子宴更是广受楼里居民称道。这都离不开丰台方庄芳星园三区32号自管楼志愿服务队,这支志愿服务队有40多人,最小的70岁,最大的80多岁,他们坚持数十年,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成为方庄地区第一个安装门禁的楼
方星园三区32号楼是一栋宿舍楼,6个单元门,1989年开始入住时,一共搬进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工业公司、新闻出版署等7个单位的职工,这其中有4个单元门是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的职工宿舍,属于自管的单位家属楼,楼内有非常热心的居民,75岁的王培荣是一名退休教师,79岁的韩秀英曾是幼儿教师,而77岁的王金秀退休前是工人……她们为人热情、充满爱心,经常在32号楼的周围捡拾垃圾、清理小广告,维护楼里消防治安,组织开展多项志愿服务……时间长了带动了楼里更多的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40余人。
“只要有一两个人站出来,做些事,让楼里的人看在眼里,这就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影响,比说什么管用。在现今社会,受到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冲击,我们更需要把‘各家自扫门前雪’变为‘大家共扫门前雪’。”王培荣对记者说。
2003年,发放小广告的人经常随意出入,为了居民的安全,王培荣组织32号楼居民开会商议后,决定安装门禁。
“安装门禁得花钱啊!经过预算,每家每户要出300元。有的居民接受不了。”王培荣和徐淑荣就找到了被合并后的吉普车公司相关负责人,诉说了楼内职工的诉求。“当时公司在南磨房办公,2003年我已经60岁了,我和老徐多次给联系吉普车公司、安装门禁的公司协商。老徐为了上门找公司协商要跑到亦庄去,就这样来回跑了五六次,几经周折吉普车公司才答应给我们每户补助200元,剩下的100元由职工自己出钱。”王培荣告诉记者。
达成协议后,楼门长就挨家挨户收取安装费。2003年底门禁装好了,32号楼的居民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卫生和楼内安全问题了。“据我了解,当时32号楼也成为方庄地区第一个安装门禁的楼。”王培荣自豪地说。
随后,王培荣和徐淑荣等人又挨家挨户发放门禁卡和防盗门钥匙。对于当时已经60岁的王培荣来说,167户居民挨家挨户都走到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信任我,把整栋楼的安全交给我,我就要对大家负责,从环境、安全各个方面都要想到。”王培荣说,也正是这种负责任的精神支持着她们坚持多年。
担心有的居民会丢失门禁卡和大门钥匙,王培荣就自掏腰包,购买了20套门禁卡和钥匙,交由徐淑荣保管,谁家有需要就可以到徐淑荣那里购买。
门禁安装好了,楼里的小广告再也没有了,转眼15年过去,因为一直管理得好,维修及时,6个单元门的门禁丝毫没有斑驳的痕迹,防住了到处粘贴的小广告、防住了上门推销的行为,给居民带来了安全、宁静、整洁的居住环境。
“像安装门禁,一开始就是大家伙把问题反映给我们。然后我们就组织楼门长、楼里的居民一起商量。商量结果就是要安装门禁,于是居民们又委托我们几个出面与原单位和门禁公司协商,要是没有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也办不成这事儿!”王培荣激动地说。
门禁装好了容易,但是日常的维护和保养不简单。15年来,每天王培荣和楼里的热心居民们都会对大门进行擦拭清洁,用细心和贴心,守护着32号楼人的安全和宁静。
坚持几十年的“月末清洁日”
说起整洁的生活环境,不得不提32号楼居民自发组织的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环境保卫战”。
从1990年开始,32号楼家委会的工作人员李玉兰、胡文淑、田淑贤等人带头,原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的职工们一起参与,开始了月末清洁行动,渐渐地,楼里其他单位的居民也加入了进来,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到40人了。
每年每月的最后一天,无论严寒酷暑,“月末清洁日”已经成了32号楼几十位居民约定俗成的行动,只要头天写好通知,第二天早上九点,一定会有几十位居民拿着扫帚、垃圾捡拾器走出家门,在楼周围的便道上、马路上、垃圾桶旁、花园中做清洁,“人多的时候不到一小时就能把32号楼周围清理干净了。”韩秀英自豪地说。
前些年小广告盛行,32号楼也无法避免,周围墙面上张贴、粉刷了各种各样的小广告。自管楼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一出门只要看见小广告就撕下来。有的更是自掏腰包购买粉刷墙面的工具,遇到不好清理的,就用粉刷工具把小广告覆盖上。后来楼里的一些居民凑钱,将32号楼北面,能贴上小广告的十余米的墙面制作成了文化墙,宣传好人好事和雷锋精神。
自那以后,32号楼周围的小广告也越来越少,“我们和‘小广告’打赢了一场‘阵地战’——我们先占领楼里能贴小广告的墙面,再动员居民及时清理。时间长了小广告自然少了,楼里也就干净多了。”韩秀英告诉记者。
重阳饺子宴暖了楼里老人的心
“又到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我们准备的饺子宴让楼里多少老人过了一个温暖的重阳节!”王金秀感慨地对记者说。
“包饺子啦!赶快包啊,5单元的老李还在家等着吃呢!”每年的重阳节,王培荣总这样吆喝着,十几位居民于是在一起埋头包饺子,包好以后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重阳节让楼里的老人吃上各家自包的饺子,已经成为了32号楼坚持12年的传统。
“我们楼里有规定,由75岁以下的老人为75岁以上的老人包饺子,行动不便的老人要煮好了挨家挨户送到家里。”徐淑荣说,每到重阳节的前一天,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就用红字打印请柬,由各楼门长发送给75岁以上的老人。而志愿服务的居民在楼委会的组织下买好了韭菜、茴香、肉馅、鸡蛋等食材,再分到各家各户,有的居民摘菜、有的打鸡蛋,还有的和面……都忙得不亦乐乎。等到重阳节当天,大家把整理好的食材带到楼委会的活动室一起包饺子。大家都把这件事称为“小老人”为“老老人”包饺子。
徐淑荣有一个本子,分别记录着楼里75岁以上的吃饺子的老人和75岁以下包饺子的老人。12年过去了,75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多,从原来的十多位增加到了近百位老人。有的居民从原来的包饺子变成了吃饺子的人,有的居民虽然搬走了但在这一天依然会回来和老邻居们团聚。每年重阳节,楼里的百十来位居民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唠家常,好不热闹,而重阳饺子宴也成为楼里一道暖人的风景。
□本报记者 余翠平